棱棱碧山骨,奇与巧兼擅。
似经鬼斧斫,谁遣神鞭转。
主人国柱石,搜罗置亭院。
岩壑相蔽亏,峰峦互隐现。
云生莲势动,雨过苔文绚。
既藏宛委篇,亦竖韩陵片。
铿铿流赋响,铮铮答歌串。
生成补天物,五色不待鍊。
岫幌昼常开,磴道时独践。
会当逐灵槎,言归天汉畔。
岁旱望为霖,好作零陵燕。
棱棱碧山骨,奇与巧兼擅。
似经鬼斧斫,谁遣神鞭转。
主人国柱石,搜罗置亭院。
岩壑相蔽亏,峰峦互隐现。
云生莲势动,雨过苔文绚。
既藏宛委篇,亦竖韩陵片。
铿铿流赋响,铮铮答歌串。
生成补天物,五色不待鍊。
岫幌昼常开,磴道时独践。
会当逐灵槎,言归天汉畔。
岁旱望为霖,好作零陵燕。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以石为题,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棱棱碧山骨”,以“棱棱”形容山石的峻峭,以“碧”字渲染其青翠欲滴的色彩,勾勒出山石的立体感和生命力。“奇与巧兼擅”则赞美了山石的奇特形状和巧妙布局,仿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接下来,“似经鬼斧斫,谁遣神鞭转”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山石的形成过程描绘得生动有趣,既有自然之力的雕琢,又有神秘之力的推动,展现出山石形成的神秘与奇妙。
“主人国柱石,搜罗置亭院”一句,将山石比喻为主人的国柱石,不仅强调了山石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主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欣赏,将其置于亭院之中,供人观赏。
“岩壑相蔽亏,峰峦互隐现”描绘了山石间的错落有致,岩壑交错,峰峦起伏,景象丰富多变,富有层次感。
“云生莲势动,雨过苔文绚”则通过动态的云雾和静态的苔藓,展现了山石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象,云雾缭绕,生机勃勃;雨后初晴,苔藓斑斓,色彩鲜明。
“既藏宛委篇,亦竖韩陵片”两句,以“宛委篇”和“韩陵片”借指古代文献和历史遗迹,暗示山石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增添了诗的深度和广度。
“铿铿流赋响,铮铮答歌串”描绘了山石与自然之声的和谐共鸣,山石仿佛能发出美妙的音乐,与鸟鸣、流水声交织成一首自然之歌。
“生成补天物,五色不待炼”以“补天物”比喻山石,暗示其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修补天地,象征着山石的崇高地位和非凡价值。
“岫幌昼常开,磴道时独践”描绘了山石间洞穴的明亮和登山小径的幽静,白天阳光普照,夜晚星光闪烁,登山之路虽崎岖但充满探险的乐趣。
最后,“会当逐灵槎,言归天汉畔”表达了诗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宇宙奥秘的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像神话中的仙人一样,乘着灵槎遨游太空,回归银河边。
“岁旱望为霖,好作零陵燕”则是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慨,希望在干旱之年能降下甘霖,滋润大地,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零陵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山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融入了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层面的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佳作。
若人作何状,立节乃殊伟。
人言此蜀珍,位卑名未起。
坐分秋浦月,摄此千里寄。
沙头风色恶,寒城凛弘峙。
吾闻开关迎,弃遁亦复耻。
兹惟城郭臣,大义吾知已。
间道走帛书,洒血别玉季。
细君绝可人,双飞同一死。
南八彼男儿,此妇乃如此。
骨朽香不废,吾诗当清史。
匡庐云锦屏,鸿儒产其下。
风神俨如龙,夭矫莫可驾。
卷怀经济具,婆娑洛中社。
怪事玉床摇,清昼天忽夜。
突骑从何来,阴风飘屋瓦。
大臣义有死,欲避吾不暇。
庭前环止水,万事付一舍。
从容友灵均,朝野动悲吒。
愍章极哀荣,汗简谁记者。
倘有南熏书,季方足堪亚。
淳熙名宰孙,比德粹如玉,决科魁伟英,骎骎廌冠肃。
{左娄右页}田烦谏疏,相嗔俄嗾逐。
补郡仍免归,黄流已漫陆。
天族日光薄,力疾支颠覆。
蹉跎南冠絷,道病死不辱。
往昔五峰堂,倾盖语跋烛。
斯人真妙人,哀哉悭厚禄。
长揖丙辰魁,各天并黄鹄。
坤维拓提封,形胜古天府。
血战五十秋,零落余八柱。
江南传箭急,谁暇此回顾。
落日古渝城,杖钺乃甚武。
天东甑虽堕,吾自强支拄。
泫沪躬讨逆,归来战弥苦。
萧条下夔门,机穽伏中路。
咄咄快敌仇,谁欤掩坏土。
哀哉关西雄,国亡犹不负。
同时督军将,腰金插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