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卜算子·其一》
《卜算子·其一》全文
宋 / 范成大   形式: 词  词牌: 卜算子

凉夜竹堂虚,小睡匆匆醒。

银漏无声月上阶,满地阑干影。

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

不惜骖鸾弄玉箫,露湿衣裳冷。

(0)
注释
凉夜:清凉的夜晚。
竹堂:竹制的厅堂。
虚:空荡。
小睡:短暂的睡眠。
匆匆:急忙。
银漏:古代计时器,用水银制成。
无声:没有声音。
月上阶:月亮升至台阶之上。
阑干:栏杆。
何处:哪里。
知秋:感知秋天的到来。
梧桐井:梧桐树下的井。
不惜:不顾一切。
骖鸾:驾驭鸾鸟,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坐骑。
弄玉箫:吹奏玉箫。
露湿:被露水打湿。
衣裳冷:衣物感到寒冷。
翻译
夜晚的竹堂显得空旷,短暂的小憩后匆匆醒来。
滴水的银漏悄然无声,月亮已爬上台阶,满地都是栏杆的影子。
哪里最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或许是那梧桐井边的风声。
我不惜一切想要吹奏玉箫,但露水打湿了衣裳,让人感到寒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冷的秋夜画面。"凉夜竹堂虚",诗人身处竹林环绕的堂屋,夜晚的凉意透过竹叶渗透进来,显得空旷而寂静。"小睡匆匆醒",暗示诗人或许因夜深人静而短暂入眠,却被某种声响或感觉唤醒,显得有些匆忙。

"银漏无声月上阶,满地阑干影",银色的漏壶悄然无声,只有月光洒在台阶上,映照出庭院中栏杆的影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诗人问秋意最浓的地方在哪里,答案是那梧桐树下的井边,微风吹过,带来了深深的秋意。

最后两句"不惜骖鸾弄玉箫,露湿衣裳冷",诗人似乎沉浸在这份秋意中,不畏露水打湿衣裳的寒冷,想象着乘着仙鹤(骖鸾)吹奏玉箫的情景,流露出对清幽意境的向往和超脱世俗的闲适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卜算子》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静美与诗人的心境,展现了宋词的婉约与淡泊。

作者介绍
范成大

范成大
朝代:宋   字:致能   号:称石湖居士   籍贯: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126-119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
猜你喜欢

与书华峰浑河垂钓

浑河滚滚来从东,大木浮出万山中。

水深巨鱼不亲岸,兴波鼓浪吹腥风。

华峰睹此忽技痒,计作长绳约百丈。

屈铁为钩饵以甘,抛向中流试穷想。

昨者筮得贯鱼占,今逢独丝钓鳌詹。

须臾衔索势将去,欲取姑与聊伏潜。

忽闻泼刺转骇绝,鳞甲激扬互明灭。

饥鹰苦羁黄金绦,驽马怒啮白玉埒。

蛟龙失水犹蜿蜒,何况凡鳞出重渊。

力敝已为人所制,目动吻张摇尾怜。

君不见西畔投竿落日边,得鱼盈寸喜忘筌,我得其一抵百千。

(0)

谒尹文端公墓

相业昭青简,佳城气郁苍。

山灵生肃意,碑纪焕奎光。

一代文章钜,三朝世德彰。

紫荆朝旭日,髣髴在吾乡。

(0)

望梳妆楼

栖霞仙子驻龙斿,为近天关筑玉楼。

晓镜开奁初日动,晚妆拂袖暮云流。

目凝淩水波同媚,髻拥虹螺翠共浮。

岩畔苔钱纷五色,遗钿疑是未曾收。

(0)

新秋遣怀戏赠刘玉斋并柬秦思斋明府·其一

天宇清明入早秋,碧梧凉吹雨初收。

楸枰一局频频换,嬴得涂山月满楼。

(0)

少年行

把酒高歌出汉关,少年豪气可移山。

宝刀脱赠还抽看,指点锋头战血斑。

(0)

山窗

红杏发南枝,山窗鸟声集。

落花飞不高,随风复飘入。

(0)
诗词分类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诗人
吕坤 朱翊钧 蔡寿祺 常衮 李璆 陈琳 徐干 汤惠休 倪思 汪洙 王季友 谢谔 完颜璟 杨玉环 杨凝式 陆九韶 李联琇 何承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