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梧峻岳隈,匠石奋斤开。
理性赪鱼跃,通神白鹄来。
欧阳岂在器,司马尚馀台。
雅正中和导,为音讵贵哀。
椅梧峻岳隈,匠石奋斤开。
理性赪鱼跃,通神白鹄来。
欧阳岂在器,司马尚馀台。
雅正中和导,为音讵贵哀。
这首诗描绘了琴的制作与演奏过程,以及它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诗人以“椅梧峻岳隈,匠石奋斤开”开篇,形象地描述了选取优质木材,由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心雕琢的过程,如同峻峭山岳间生长的椅梧木,经过匠人之手,成为制作琴的上好材料。
接着,“理性赪鱼跃,通神白鹄来”,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一方面形容琴声如赪鱼跃出水面,充满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琴声仿佛通达神明,引得白鹄飞来,象征着琴声的高洁与超凡脱俗。这不仅赞美了琴的美妙音色,也暗示了琴声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欧阳岂在器,司马尚馀台”,这里引用历史人物欧阳修和司马迁的例子,强调了音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乐器,更是精神与文化的载体。欧阳修虽不在器物之中,但他的音乐理念依然流传;司马迁虽已逝去,但他的音乐台(可能指音乐的传承或影响)仍然存在。这表明音乐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能够跨越历史,影响后世。
最后,“雅正中和导,为音讵贵哀”,这两句总结了音乐的本质。音乐应当追求雅正、中和之美,引导人们的心灵向善。音乐的价值不在于哀伤与否,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净化心灵,传递正能量。这表达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见解,即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道德与情感的引导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琴的制作与演奏,以及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理念和文化内涵。
秋霖恣淫溢,后土无时乾。
忽惊浮云尽,更觉天宇宽。
凉月如白璧,飞来青冥端。
众星稍灭没,惊鹊自盘桓。
兴发思远游,惜无凌风翰。
聊寻故人家,呼酒浇肺肝。
适与二三子,四座俱解鞍。
意合心同赏,百觞不辞难。
玩古验汉魏,舞姝试邯郸。
诙谐杂谣语,大笑倾衣冠。
足为一时乐,未悟清夜阑。
每至绝倒处,恨君不获观。
明发得新诗,照人莹琅玕。
又知共兹玩,正若相从欢。
君本青云人,淹留尚郎官。
旷怀不自屑,遇景宴且般。
古来悲秋士,局促宋与潘。
相望如辕驹,岂足为君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