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遭锋镝半逃生,一处烽烟处处惊。
听得民间犹笑语,催科且喜一时停。
半遭锋镝半逃生,一处烽烟处处惊。
听得民间犹笑语,催科且喜一时停。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与复杂情感。首句“半遭锋镝半逃生”,形象地展现了战乱中人民的生存状态,一半是面对战争的残酷直接威胁(锋镝,比喻战争的刀剑),另一半则是为了生存而四处逃亡。这种描述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之深,不仅身体上遭受痛苦,精神上也承受巨大压力。
接着,“一处烽烟处处惊”进一步渲染了战乱的氛围。烽烟不仅在一处地方升起,而是遍及四方,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紧张和不安。这句诗通过“处处惊”三个字,生动地表现了战争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后两句“听得民间犹笑语,催科且喜一时停”则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光辉的赞美。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人们仍然能发出笑声,展现出生活的韧性与乐观。这里的“笑语”不仅仅是简单的欢笑,更是一种对苦难生活的无奈接受和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同时,“催科且喜一时停”则反映了战乱期间政府的某些措施得以暂时停止,给百姓带来了一时的安宁与解脱,体现了战争对社会管理秩序的冲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百态,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露,也有对人性光辉的赞美,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天王御宸位,相国熙帝载。
维时肇初元,秩礼肆禋类。
皇皇遣近臣,肃肃将远赉。
顾兹南岳镇,而与朱鸟配。
星分当翼轸,地望等恒岱。
坤维得艮止,后土资负载。
祝融正盘纡,灵爽岂茫昧。
巽峰天下士,祇命□壤内。
晨装发潞河,夕舸达江汇。
牺宰设楅衡,虞人剪荒秽。
再宿整襟冠,三薰洁醇酹。
乐张洞庭野,纫忆兰芷佩。
探历道弥广,登览神愈倍。
礼成眷桑梓,敬止重风槩。
秋徂命倌人,星言理征駾。
于皇念启沃,迟子日展对。
悽恻怀修涂,音尘慰寮寀。
故人访幽居,时当孟春节。
寒气尚严凝,同云霭欲雪。
长论怀始舒,高吟兴不绝。
开窗对松竹,苍翠色可悦。
岂不念荣华,泉石甘守拙。
闭门有馀暇,开卷对前哲。
长叹古今事,理义同一辙。
世随气化迁,运逐人情别。
虽非圣贤姿,勉焉慕贞洁。
㷀㷀且独守,默默谁与说。
惟有知心友,时过共捩揭。
但愿无闻知,岂敢尚英杰。
援笔赋新诗,举觞对明月。
高歌神鬼惊,长啸天地阔。
彭泽千载人,百世谁能越。
高山与流水,此兴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