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尊宴坐众香国,环列毗耶彼上人。
老子也揩凡肉眼,来瞻清净法王身。
慈尊宴坐众香国,环列毗耶彼上人。
老子也揩凡肉眼,来瞻清净法王身。
这两首诗分别展现了佛教与自然景物的美丽意境,下面我将对其进行鉴赏。
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佛教圣地的图景。"慈尊宴坐众香国"中的“慈尊”指的是佛祖,"众香国"则是佛教中的净土或仙境,这里形象地表达了一个充满香气和平安的理想之所。"环列毗耶彼上人"中,“毗耶”应为“毗卢”之误,意指佛陀的居所,而“彼上人”则是对居住于此净土中的高僧或菩萨的尊称。这两句交织出一个遥远而神圣的佛国景象。"老子也揩凡肉眼"中,“老子”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某位修行者,而“揩”字有擦拭之意,意味着超脱世俗的肉眼观,以达到心灵的清净。“来瞻清净法王身”则表达了对佛陀清净法身的仰望和追求。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首诗《寺中观梅》则是宋代诗人史弥宁所作。诗中没有直接提及梅花,却通过环境描写和意象联想,表达了对梅花独特韵味的赏析。在这短暂而精炼的句子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寺中”这一特殊场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一处静谧、幽深之所。梅花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孤傲与清高自不言而喻,它们独自绽放的姿态,更显得超凡脱俗。诗人通过这种间接描写,不仅展示了梅花的美丽,也映射出了自己对于自然、禅意的深刻领悟。
两首诗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赞美,无论是佛教净土还是自然之中的孤傲梅,都寄寓着诗人超脱尘世的向往。
生小横塘住,烟波一棹轻。
年年采莲惯,莲种尽知名。
镜影净湖光,人面花枝映。
红衣薄似侬,不耐秋风冷。
朝来采莲处,露叶未曾乾。
欲取珠相赠,终怜无定圆。
折莲丝绕手,根蒂还牵藕。
回棹漫相惊,鸳鸯此中守。
天低暮霭薄,返照明村西。
芳洲采杜若,枉渚搴留夷。
秋花黄未开,叶落灵均祠。
湘波流浩浩,遗恨空凄凄。
白云自往还,帝子降何时。
风裳与水佩,缥缈不可期。
轻舟泛明月,归客苍烟迷。
江鹜如解意,争随帆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