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小横塘住,烟波一棹轻。
年年采莲惯,莲种尽知名。
镜影净湖光,人面花枝映。
红衣薄似侬,不耐秋风冷。
朝来采莲处,露叶未曾乾。
欲取珠相赠,终怜无定圆。
折莲丝绕手,根蒂还牵藕。
回棹漫相惊,鸳鸯此中守。
生小横塘住,烟波一棹轻。
年年采莲惯,莲种尽知名。
镜影净湖光,人面花枝映。
红衣薄似侬,不耐秋风冷。
朝来采莲处,露叶未曾乾。
欲取珠相赠,终怜无定圆。
折莲丝绕手,根蒂还牵藕。
回棹漫相惊,鸳鸯此中守。
这首清代诗人周之瑛的《采莲曲》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诗中的主人公从小生活在横塘,驾着小舟在烟波浩渺中轻盈穿梭,对采莲之事已习以为常。他不仅熟知每种莲种,连莲花的美丽与娇嫩也了如指掌。
“镜影净湖光,人面花枝映”两句,通过湖光倒影和人面花枝的相互映衬,展现出采莲女的秀美与自然景色的和谐。接下来,“红衣薄似侬,不耐秋风冷”则借莲花比喻女子的柔弱,暗示她难以抵挡秋风的侵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最后四句,诗人以采莲归来时发现露水未干的莲叶,表达了对莲子的珍视和欲赠佳人的深情。然而,他感叹莲子虽美,却无定形,如同爱情的无常。折莲时,丝缕缠绕,象征着藕断丝连的情愫;而鸳鸯守在水中,更增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氛围。
整首诗语言清新,情感细腻,通过采莲这一日常活动,寓言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信都沉,书又隔。彼此共为客。
飘去杨花,知在那边陌。只留一桁荒楼,几株秃树。
尚有个、旧莺寻宅。更无策。
拾将欢怨零星,多半是陈迹。
花瘦丰台,草浅茂陵夕。
嗟哉梦逼春醒,人随水逝,枉万古、恨悬天窄。
夜半喘饿牛,撼落西壁泥。
携灯饲刍稿,邻婺偶停机。
邻婺年六十,短鬓霜凄凄。
持门无健儿,织布自为衣。
种秫自为饭,艰苦防寒饥。
每言生有常,沦汩谁预期?
风劲能杀寒,大野飘烟稀。
万㝢浩莽中,惭我蛛悬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