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
灵山顿离众,列宿不多稠。
篆字焚初缺,翻经诵若流。
窗闲二江冷,帘卷半空秋。
诏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
静增双阙念,高并五翁游。
鹤梦生红日,云闲锁梓州。
望空工部眼,搔乱广文头。
石室僧调马,银河客问牛。
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
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
灵山顿离众,列宿不多稠。
篆字焚初缺,翻经诵若流。
窗闲二江冷,帘卷半空秋。
诏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
静增双阙念,高并五翁游。
鹤梦生红日,云闲锁梓州。
望空工部眼,搔乱广文头。
石室僧调马,银河客问牛。
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梓州牛头寺中度过一个秋夜的景象。开篇“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即设定了静谧而幽深的氛围,月光洒落在屋檐之上,而远方的山川之云仿佛进入寺院的楼阁之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接下来的“灵山顿离众,列宿不多稠”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灵山(佛教圣地之一)的向往,以及对星辰的观察,不是繁多而是稀疏,这或许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独。
“篆字焚初缺,翻经诵若流”则展示了寺中僧侣夜晚研读佛经的情景,篆字可能指的是经文中的某些部分已经残缺,而僧侣们却仍旧以流利的语调诵读着,这反映出对信仰的执着和专注。
“窗闲二江冷,帘卷半空秋”描绘了室内外的景象,窗外是宁静而又寒冷的江水,而室内则是卷起的帘幕下半空中萦绕的秋意,这种对比强化了室内外的分隔感。
“诏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可能是在描写诗人在夜晚与僧侣告别的情景,或许是游戏(如围棋)的结束,以及竹节计时的收拾,这些都是夜深人静后的宁静画面。
“静增双阙念,高并五翁游”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寺院双阙之美的怀念,以及对高远山峰(五翁)的向往,这种情感交织,显露了诗人的深层情操。
“鹤梦生红日,云闲锁梓州”中,鹤的梦想与红日的到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而云则在不经意间将梓州这座城市封锁起来,这种描写增添了诗中的神秘色彩。
“望空工部眼,搔乱广文头”可能是在形容某位高僧或诗人自己,对着空寂的天空,仿佛能洞察一切,如同古代传说中工部神君一般,而后半句则表现出一种放松的心态,或许是在游戏(如围棋)之后的随性。
“石室僧调马,银河客问牛”则是夜深人静时分,寺院中的僧侣在石室中轻声调驭着马匹,而远处的旅人则在询问关于牛的情况,这种宁静的对话增添了夜晚的柔和氛围。
最后,“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则描绘了黎明时分,诗人离开寺院返回尘世的大地,而大地仿佛在晨雾中轻轻摇曳,这是对出发前景象的一种美好回顾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梓州牛头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宗教之静谧以及个人情感之深邃的把握。
久接江山境,曾论子姓文。
于焉观内则,可以继前闻。
榛栗严宾豆,蘋蘩洁祀芬。
有人言不朽,片石合摩云。
科名虽细事,文字要新功。
方拙存家学,丰腴与众同。
江湖多我友,台省半诸公。
为道贫非病,连檐有芥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