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自然景象和农事生活,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与动态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悟。
山石巉巉磴道微,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崎岖不平的自然地形,让读者感受到路径的狭窄和崎岖。拂松穿竹露沾衣,则是诗人行走在这条道路上,树枝触摸着松针,穿过竹林,清晨的露珠沾湿了衣襟,这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早晨的凉意,也反映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
烟开远水双鸥落,随后出现的是一幅水景图画。烟气渐渐散去,露出远处的河流,有两只鸥鸟落在水面,这种静谧的场景带给人一种宁静与和谐之感。
日照高林一雉飞,则是从水面转向了陆地,一只猿猴跳跃于阳光照耀的高大树林之中,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这两句诗转向了农事活动。诗人提到大麦还没有收割,而小蚕(蚕豆)仍然躺在稀疏的桑树下,反映出夏日农忙的场景。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最后两句则描绘了傍晚时分,一天工作结束的情形。牛羊慢慢地下山归栏,而诗人则在林间信马而行,踏着朦胧的月光回家。这不仅是对一日生活的总结,也象征着一种顺其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意境清新明快,通过对山水、农事、动植物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以及他对生活美好的一种期待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