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两山合,迢迢入空青。
前横交剑流,后倚叠云屏。
平生三笑图,此日丹元庭。
双瀑隐如画,可玩不可听。
东瀑更飘洒,珠玑落青冥。
丹井久湮芜,蜕骨何由灵。
何年老鹤归,松桧语丁宁。
苦竹不肯笋,知此味甘馨。
秋深石坛冷,液液枕参横。
一径两山合,迢迢入空青。
前横交剑流,后倚叠云屏。
平生三笑图,此日丹元庭。
双瀑隐如画,可玩不可听。
东瀑更飘洒,珠玑落青冥。
丹井久湮芜,蜕骨何由灵。
何年老鹤归,松桧语丁宁。
苦竹不肯笋,知此味甘馨。
秋深石坛冷,液液枕参横。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山谷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一径两山合,迢迢入空青。”开篇即以壮丽的笔触勾勒出山谷的轮廓,一条小路蜿蜒曲折地穿插在两座山之间,渐渐消失在苍穹的天际之中,给人一种无限延伸的想象。
“前横交剑流,后倚叠云屏。”此处的水如利剑般横切过山谷,而山后的云雾则宛如一道柔和的屏障,营造出一种既险峻又柔美的景致。
“平生三笑图,此日丹元庭。”诗人提及自己一生中难得的几次欢笑,都记录在心中的画卷之上,而今天,在这片丹霞般绚烂的庭院里,诗人的喜悦达到了顶峰。
“双瀑隐如画,可玩不可听。”两道瀑布像极其精美的图画一般,令人赏心悦目,但却难以用语言描述其声响,只能亲身前往感受。
接下来的几句,“东瀑更飘洒,珠玑落青冥。丹井久湮芜,蜕骨何由灵。”进一步描绘了瀑布的美丽和山中水源的神秘,水珠如同珍珠般落入深邃的天空之中,而那久被遗忘的井水和山中的古老骨骸,都似乎蕴含着超自然的灵性。
“何年老鹤归,松桧语丁宁。”诗人想象着哪一年的秋天,老鹤将会归来,在松树间低语,带来一种平静而又庄严的氛围。
最后两句,“苦竹不肯笋,知此味甘馨。秋深石坛冷,液液枕参横。”则是对山中苦竹坚韧不拔,以及诗人对这份清幽生活的享受和理解。在秋天的深处,即便是在寒冷的石坛上,那潺潺的小溪声响也能让人感到安宁,仿佛枕在参星之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山中所获得的心灵平静。
垄水何年垄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垄头闻水声。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垄东垄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
胡兵夜回水旁住,忆著来时磨剑处。
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