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澹无情。
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
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
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澹无情。
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
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
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飘零的生活状态和深沉的思乡之情。开头“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澹无情”两句,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淡漠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孤独和心境的凄凉。
接下来的“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两句,则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这里的“张翰”指的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张翰,他曾因诗名扬,而“李衡”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个误记(通常认为应为李颀)。诗人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传达了自己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向往之情。
中间部分“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表明诗人的生活状态是飘泊不定,而且还在担忧着家乡的战乱和动荡。这里的“十口”可能指的是家庭或亲人,而“两川”则是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最后,“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则是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重阳节(中国古代农历九月初九)的感慨。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登高望远的习俗,象征着思念和追忆。在这里,诗人想要通过登高望远来寻找心中的“二京”,即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城市不仅是古代的政治中心,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人物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动荡时期中无法实现的心愿。
瓜满前畴菜满畦,赤松屋北寺居西。
不村不郭常安稳,非律非禅自整齐。
静见游鱼潭底乐,任从幽鸟叶间啼。
此心得趣知谁解,一月寒光印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