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还治肺,地骨也医肝。
心热黄芩妙,人参性不寒。
天门还治肺,地骨也医肝。
心热黄芩妙,人参性不寒。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徐成的《王良百一诗》系列中的第四十九首,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中药在治疗人体不同脏腑疾病时的功效。诗中提到了四种中药材:天门冬、地骨皮、黄芩和人参,分别对应着肺、肝、心和脾(人参通常被认为能补脾益气)的功能。
“天门还治肺”,意味着天门冬这种药材能够调理肺部健康。“地骨也医肝”则表明地骨皮对肝脏有治疗作用。“心热黄芩妙”,说明黄芩对于心火旺盛导致的病症非常有效。“人参性不寒”,指出人参具有温补性质,适用于各种虚弱体质,而不寒凉,适合多种人群使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中药为载体,传达了中医理论中关于脏腑相生相克、药物对应脏腑功能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自然与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中药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两城无百里,算只是、一家乡。
愧每每相看,来迎去送,水影山光。
殷勤举杯一笑,要都收、百福与千祥。
镜里吾衰已甚,尊前君意何长。谁能齐物似蒙庄。
岁月去堂堂。更多病何堪,闲愁万绪,恼乱诗肠。
明年定须丰稔,看桑蚕成簇麦登场。
君到野亭应喜,酒帘花外悠扬。
淡春阴如雾,酿春雨、洒春城。
便罗绮风柔,园林气暖,巷陌尘轻。
鳌山顿成潇洒,恰上元过也罢烧灯。
到处柳金梅雪,一时水绿山青。午窗梦断破微晴。
蓦听卖花声。忆北苑寻芳,南园载酒,节近清明。
韶华向人如旧,莫青春行乐负平生。
说与东君知道,先迎舞燕歌莺。
石龙矶畔多芳草,游子忆家春已老。
水北杨花扑地飞,旁人漫道飞花好。
爱子不忍别,送子到水濆。
青天孤影飞黄鹄,落日长风吹断云。
朝发铜塘津,暮宿青泥渡。
帆过孝通祠,渐是西昌路。
金鱼洲远树青青,三顾浮烟生杳冥。
石扶坏道通高阁,水齧危沙见古城。
君家正在何方住,独有园庐俯江渚。
昨夜深闺梦远人,相思定倚樱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