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
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
临眺忽悽怆,人琴安在哉?
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
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
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
临眺忽悽怆,人琴安在哉?
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古代贤官宓子在世时的风采。他曾在一座琴台上演奏琴曲,留下了千百年的美誉。诗人登上这座琴台,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现在的感慨。琴音与人的情感相契合,宓子虽然不再,但他的才华与琴声在人们的心中依旧流传。
诗中的“鸣琴”二字,不仅表达了宓子的琴艺,还象征着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和艺术。“临眺忽悽怆”则表现了诗人站在高处,回望过去时所感受到的凄凉与悲壮之情。最后,“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透露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赞美之声,只有宓子的名声和琴声穿越了千年,传承至今。
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艺术氛围的诗,它通过对古人琴艺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文化遗产的尊崇和怀念。
偶把遗编读。觉凄清、风生满纸,哀音裂竹。
貌比左芬年更少,况又才逾徐淑。
肯久恋、红尘千斛。
试问埋香何处好,料青山、也有修来福。
泉路下,鬼应哭。朝朝暮暮相追逐。
怎而今、云消雨散,形孤影独。
后会自然来世有,谁道他生未卜。
可邀我、同登仙箓。
昨夜分明惊入梦,羡容颜、依旧温如玉。
便携手,述心曲。
菊英残,梅雾醒,花落已成泪。
雪意云情,多少别来味。
销魂何处帘钩,谁家池馆,可记得、酒边人醉。
添憔悴。空忆梦影如尘,何堪再相对。
回首天涯,话别正春水。
殷勤说与东风,递将燕子,休再问、主人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