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岁辛勤农在野,边头亦闻军茇舍。
指挥郡县催挽输,兼伐苇蒲收檿柘。
诸将但思弧矢利,教我力耕谁暇议。
兵多食少将奈何,请君往问司徒锐。
秦人凿渠开陌阡,坐临关东常晏然。
当时列国岂知此,楚王内府藏三钱。
何须飞来黄鹄语,吾已得于褐之父。
红花堰废今百年,不复秋成颂多稌。
君看初未作此陂,夏无暑雨民怨咨。
锸声殆合桑林舞,千夫斸荒汗如雨。
道旁笑指堰复兴,他日饱食勿忘今。
终岁辛勤农在野,边头亦闻军茇舍。
指挥郡县催挽输,兼伐苇蒲收檿柘。
诸将但思弧矢利,教我力耕谁暇议。
兵多食少将奈何,请君往问司徒锐。
秦人凿渠开陌阡,坐临关东常晏然。
当时列国岂知此,楚王内府藏三钱。
何须飞来黄鹄语,吾已得于褐之父。
红花堰废今百年,不复秋成颂多稌。
君看初未作此陂,夏无暑雨民怨咨。
锸声殆合桑林舞,千夫斸荒汗如雨。
道旁笑指堰复兴,他日饱食勿忘今。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农民晁公溯所见的农村景象和水利工程的兴修。诗中首先提到农民终年辛勤劳作,不仅在田野耕种,连边疆的军营也可见到忙碌的运输。郡县官员督促赋税,连芦苇、柘木等物资也被征用。然而,将领们只关心军事胜利,对农业生产关注不足。
诗人感慨将领们忙于战争,没有时间讨论如何改善农业生产。粮食短缺与兵员众多形成矛盾,他建议去询问主管农业的司徒锐寻求解决方案。接着,诗人提及秦人曾开凿渠道,保障了关东地区的安宁,这在战国时期是罕见的智慧。
诗人以楚王内府藏钱的典故,暗示过去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合理的水利建设。他强调不必依赖黄鹄(传说中的吉祥鸟)的预言,他已经从前辈那里学到了经验。红花堰的废弃导致了田地荒芜,百姓在干旱中抱怨。
最后,诗人描述了修建新堰的过程艰辛,劳动人民挥汗如雨,但看到希望重燃,他们欢笑期待丰收。诗人告诫读者,当未来生活富足时,不应忘记过去的艰难和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内涵。
清辰捲珠帘,盥漱香满室。
杉松经雪后,别有精彩出。
琅函芙蓉书,开之向阶日。
好鸟常解来,孤云偶相失。
有时作章句,气概还鲜逸。
茫茫世情世,谁人爱真实。
清高慕玄度,宴默攀道一。
残磬隔风林,微阳解冰笔。
亦知休明代,谅无经济术。
门前九个峰,终拟为文乞。
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
曹溪老兄一与语,金玉声利。
泥弃唾委,兀兀如顽云。
骊珠兮固难价其价,灵芝兮何以根其根。
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
忆昔十四五年前苦寒节,礼师问师楞伽月。
此时师握玉麈尾,报我却云非日月。
一敲粉碎狂性歇,庭松无韵冷撼骨。
搔窗擦檐数枝雪,迩来流浪于吴越。
一片闲云空皎洁,再来寻师已蝉蜕。
薝卜枝枯醴泉竭,水檀香火遗影在。
甘露松枝月中折,宝师往日真隐心,今日不能堕双血。
帝念梓州民,年年战仗频。
山川无草木,烽火没烟尘。
政乱皆因乱,安人必藉仁。
皇天开白日,殷鼎辍诚臣。
一日离君侧,千官送渭滨。
酒倾红琥珀,马控白骐驎。
渥泽番番降,壶浆处处陈。
旌幢山色湿,邛僰鸟啼新。
帟幕还名俭,良医始姓秦。
军雄城似岳,地变物含春。
白必侵双鬓,清应诫四邻。
吾皇重命相,更合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