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浩荡夹桑榆,茅屋田园狐兔墟。
拾橡岂能饥杜甫,鬻车终不困相如。
子规枝上他乡月,白鹤峰头处士庐。
三径虽荒归亦好,笔耕还有腹中书。
浮萍浩荡夹桑榆,茅屋田园狐兔墟。
拾橡岂能饥杜甫,鬻车终不困相如。
子规枝上他乡月,白鹤峰头处士庐。
三径虽荒归亦好,笔耕还有腹中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开篇“浮萍浩荡夹桑榆,茅屋田园狐兔墟”两句,通过对水边萍乡和田园景象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宁静自然的环境,其中“狐兔墟”暗示着这里的人迹罕至,是隐逸者理想中的安身之地。
接着,“拾橡岂能饥杜甫,鬻车终不困相如”两句,诗人通过对历史上著名隐士杜甫和相如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即使在物质生活上自给自足,也不会因为贫穷而感到困顿。这里的“拾橡”指的是拾取橡实作为食物,“鬻车”则是卖掉车辆来维持生计。
第三句“子规枝上他乡月,白鹤峰头处士庐”中,“子规”是古代对学子的美称,而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他乡月”和“白鹤峰头处士庐”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隐居生活,他在异乡的山峰之巅,有着自己的书房或小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最后,“三径虽荒归亦好,笔耕还有腹中书”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即使家中的道路(三径)长期不修、颇为荒芜,但诗人仍然乐于归去;“笔耕”则是将写作比喻为耕耘土地,表示诗人的内心充实,腹中有书,即便是在田园生活中,也不乏创作的灵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隐逸生活的描绘,以及历史隐士的引用,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物质自足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