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来似有期,日高添睡是归时。
虽将细雨催芦笋,却用东风染柳丝。
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
此时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间应不知。
春去春来似有期,日高添睡是归时。
虽将细雨催芦笋,却用东风染柳丝。
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
此时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间应不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细致感受和深情讴歌。
“春去春来似有期”一句表明季节更替似乎有一种预定的规律,但这种规律又充满了生机与变化。紧接着,“日高添睡是归时”则描绘出一个午后懒散的氛围,太阳渐高,人們正是在这温暖中增加了几分睡意,彷彿间也透露出对归家之情。
“虽将细雨催芦笋,卻用东风染柳丝”两句展示了春天生长的力量。细雨滋润着大地,促进了芦笋的生长,而和煦的东风则轻轻拂过柳树,使其更显翠绿。
“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微妙的自然现象。浓密的雾气似乎要吞没大海的颜色,而细小的霜花依旧在清晨悄然落于花枝之上,展现了春日早晨的宁静与生机。
最后,“此时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间应不知”则是诗人对一位漫游者在这美丽景色中的感受进行想象。这个旅途中的人因为花草的芬芳而沉醉,再加上春日的温暖,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只愿沉浸于这片刻的宁静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界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活力和美好时光的感悟。
五城何迢迢,关河茫茫隔波浪。
与君别来今几时,翰林白发三千丈。
形容变尽语音存,闲思往事是前身。
四十三年如电抹,欲谈前事恐无人。
庞眉皓首无住著,臂上念珠如皎月。
架上楞严已不看,更看脚根参一节。
人生何处不相逢,犹恐相逢是梦中。
仝是行人更分首,明朝车马各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