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根曾傍石嶙峋,余烬谁同席上珍。
草木无情犹劫火,岩泉何处著劳薪。
文人作记峰原假,稚子为山雪未真。
莫笑浮云多变幻,世间还有倚冰人。
盘根曾傍石嶙峋,余烬谁同席上珍。
草木无情犹劫火,岩泉何处著劳薪。
文人作记峰原假,稚子为山雪未真。
莫笑浮云多变幻,世间还有倚冰人。
这首诗《戏咏炭假山》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与幽默的笔触,描绘了对“炭假山”的独特见解与感悟。
首联“盘根曾傍石嶙峋,余烬谁同席上珍”,以“盘根”与“石嶙峋”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炭假山的形态,仿佛深植于岩石间的老树根,暗示其坚实与不凡。接着,“余烬谁同席上珍”一句,将炭假山比喻为席上的珍宝,既突出了其珍贵性,也暗含了对其价值的肯定。
颔联“草木无情犹劫火,岩泉何处著劳薪”,进一步深化主题。前句以“草木无情”对比“劫火”,强调了炭假山虽非生命之物,却能承受烈火的考验,展现出其坚韧不屈的品质。后句则以“岩泉”与“劳薪”相对比,巧妙地指出炭假山的形成过程,即经历了长时间的燃烧与冷却,如同岩泉中蕴含的劳苦与智慧。
颈联“文人作记峰原假,稚子为山雪未真”,通过“文人”与“稚子”的对比,揭示了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差异。文人以“峰原假”记录炭假山的形态,而稚子则未能真正理解其深层意义,此处寓含了对知识与经验积累的重视。
尾联“莫笑浮云多变幻,世间还有倚冰人”,以“浮云多变幻”象征世事无常,提醒人们不应因外界变化而失去自我。最后,“倚冰人”则表达了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追求,寓意深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炭假山”的独特解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语言生动,寓意丰富,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