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居骇钟鼓,山鹿思丰草。
人生盖有道,称心故言好。
三季事纵横,薄俗任机巧。
上势列牢衡,下董乡三老。
放废诗书文,倾身营一饱。
高者尚清谭,误国亦非小。
世事若虮虱,爬梳不可了。
多谢诸老翁,推襟送怀抱。
爰居骇钟鼓,山鹿思丰草。
人生盖有道,称心故言好。
三季事纵横,薄俗任机巧。
上势列牢衡,下董乡三老。
放废诗书文,倾身营一饱。
高者尚清谭,误国亦非小。
世事若虮虱,爬梳不可了。
多谢诸老翁,推襟送怀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感慨。首句“爰居骇钟鼓,山鹿思丰草”以山中鹿对丰茂草地的向往,暗示出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接下来,“人生盖有道,称心故言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认为满足于内心所求就是美好的。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复杂。“三季事纵横,薄俗任机巧”暗指世事纷繁,人心狡诈,这与诗人理想中的淳朴生活形成对比。上层统治者“上势列牢衡”,下层则由“下董乡三老”管理,反映出等级制度的存在。诗人批评那些“放废诗书文,倾身营一饱”的人,他们过于追求物质,忽视了精神文化的修养。
“高者尚清谭,误国亦非小”指出,即便是地位较高的人,如果只关注空谈而不务实,也可能对国家造成损害。最后,诗人感叹世事如虮虱般繁多难理,表达出对世间纷扰的无奈,同时也感谢那些能推心置腹的老人们。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思考和对道德价值的坚守。
一种貌如仙,人情要自偏。
罗敷有底好,最得使君怜。
鸾鹤每于松下见,笙歌常向坐中闻。
手持十节龙头杖,不指虚空即指云。
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
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
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
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
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
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
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
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
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
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