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
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
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
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
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
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
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
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
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
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
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
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
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
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
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
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
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
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
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
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鹄的《书情献知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理解。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从“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开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困顿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接着,“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则描绘了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孤独感受。
“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表明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地位的渴望,以及现实中的困顿无奈。随后,“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则直接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求生的迫切。
“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感慨。紧接着,“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批判和自我身世的哀伤。
“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思考。最后,“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则是对古代贤者和诗人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作为全诗的结尾,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知识分子的深厚情感,也是对生活中的困境与希望的一种平衡。通过这种方式,姚鹄在这首诗中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