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话月,曹溪指月。玉乳峰前,相呼看月。
纵饶光透十虚,未免成第二月。
诸人要见真月么,非暗非明,非圆非缺。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灵山话月,曹溪指月。玉乳峰前,相呼看月。
纵饶光透十虚,未免成第二月。
诸人要见真月么,非暗非明,非圆非缺。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这首宋朝禅宗僧人释绍昙的偈颂,以月亮为象征,探讨了真理的直接体验和言传身教之间的微妙关系。"灵山话月,曹溪指月",指的是佛教史上两位著名禅师灵山慧能和曹溪六祖慧能,他们通过讲述和指点月亮来启发弟子对佛法的理解。"玉乳峰前,相呼看月",描绘了一幅师徒共赏月色的画面,暗示着修行者需要亲自体验而非仅依赖言语。
"纵饶光透十虚,未免成第二月",意指即使月亮的光芒穿透十重云层,若仅止于理论上的理解,仍然不是真正的月亮。"真月"在此处代表的是直接领悟的真理,而非间接传授的知识。
"非暗非明,非圆非缺",强调真理超越了常规的对立概念,既非黑暗也非光明,既非圆满也非欠缺,揭示了真理的超越性与包容性。
最后两句"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表达了禅宗认为真理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只能通过个人的体悟来理解,体现了禅宗注重直观体验和直指人心的教学方式。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引导读者在修行中追求直接的觉悟,而非仅仅依赖文字或他人的解释。
今春忧亢阳,引领望云族。
首夏忽滂沲,意为苍生福。
自尔无虚日,高原亦沾足。
连年困饥馑,此际庶和熟。
如何涉秋序,沈阴仍惨黩。
长檐泻潺湲,昼夜浩相续。
喧豗流潦怒,突兀坏垣秃。
驾牛泥没鼻,跨马水平腹。
瓦攲松漫白,道废草浓绿。
污莱闵下田,漏湿怜破屋。
纵横委地麻,狼藉卧陇谷。
怯闻饥婴啼,愁听寡妇哭。
闲官虽无责,饱食愧有禄。
世纷久去心,物役奈经目。
郁陶聊秉笔,狂简已盈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