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造化自心生,风雨云雷特践形。
人在两閒元有事,天于万类岂无情。
焦枯蒙润物苏醒,昏闷得凉身泰平。
昨夜桃笙时便背,定应收捲向金茎。
须知造化自心生,风雨云雷特践形。
人在两閒元有事,天于万类岂无情。
焦枯蒙润物苏醒,昏闷得凉身泰平。
昨夜桃笙时便背,定应收捲向金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喜雨二解》之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与人类情感相通、天人合一的哲思。全诗语言生动,意境辽阔,充分展现了古典文学中“人与自然”主题的深刻内涵。
首句“须知造化自心生”,表明了作者认为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来源于内心,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紧接着,“风雨云雷特践形”则描绘了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通过这种自然界的动荡来比喻人生的起伏与考验。
中间两句“人在两閒元有事,天于万类岂无情”,进一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事情,而天空对待万物则是公平无私,不偏不倚。这也反映出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一种敬畏之心。
后两句“焦枯蒙润物苏醒,昏闷得凉身泰平”则是具体写雨后的景象。干旱的土地在细雨滋润下重新恢复了生机,人们的心情也由此得到舒缓和宁静。这段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更新,更隐喻着人心的净化与平和。
最后两句“昨夜桃笙时便背,定应收捲向金茎”则是具体的农事活动。桃树在雨后更显得生机勃勃,而作者提醒我们应当及时收割庄稼,以确保丰硕的成果。这一段落既描写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勤劳与丰收的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风雨变化的观察,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宇宙万物关怀之心。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认识。
水亭树树浓阴外。西山夕阳将落。抱叶吟风。
藏柯饮露,那是江湖飘泊。开樽浅酌。
想人在犀帷,凄凉楼角。
只恐乡园,梧桐萧瑟数枝削。
秋光双鬓又老,念箨冠欹侧,曾负兰约。
木末溪边,高低断续,常伴峡猿皋鹤。羁愁作恶。
是月冷灯残,翅寒声薄。渐咽霜天,梦归何处著。
薰风庭院吹凉,南塘雨过初生绿。
珠房紫莳,田田叶暗,赤阑桥曲。
凝露交光,纤阿未睡,抽簪堕玉。
想银河碧月,帘波微动,人不辨,银屏烛。
曾是龙池纹蹙。剪文瑶、枝枝重复。
翠禽迷路,红鱼唼影,花须一簇。
坛侧初仙,亭边解语,水云笼束。
待浮蘋开处,青铜无腻,伴鸳鸯浴。
莹发无痕,胶冰比滑,冷光盈尺。
摩挲四角,最是镜边人惜。
贮藤笺、绿沉镂管,涵星一片松滋黑。
试催成丽句,相思定有,海天消息。风舶。归帆疾。
问漫云唆喇,几番更译。山花岛树,皴细巧分螺色。
怪栖鸾、还恋女床,却留燕飞钗上识。
卸妆茸、薇露香残,倩金蟾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