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偈·其一五○》
《诗偈·其一五○》全文
唐 / 庞蕴   形式: 偈颂

意根无自性,万法本来虚。

外尘都不有,三界自然无。

五蕴今何在,尽总入无馀。

河沙过去佛,并在一毛如。

(0)
翻译
本性无根,万物皆空。
外界尘埃皆不存在,三界自然无常。
五蕴皆已消亡,一切归于无余。
无数佛陀如沙粒般众多,皆融入毫端之中。
注释
意根:本性。
无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万法:万事万物。
本来虚:原本就是空的。
外尘:外界的尘埃或杂念。
不:否定。
有:存在。
三界:佛教中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层世界。
五蕴:佛教中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心理和物质现象。
今何在:现在在哪里。
尽:全部。
无馀:没有剩余,即彻底消亡。
河沙:形容数量极多,如沙粒般无数。
过去佛:过去的佛陀。
并:同时。
在一毛如:比喻极小,如同一根毫毛。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庞蕴所作,属于佛教诗歌,其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佛法的空性和无常观。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每一句都渗透着对万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意根无自性,万法本来虚" 这两句直接点明了佛教中"空"的概念,即一切事物皆无固定不变的自性,而是缘起因缘所生的虚幻。这种思想强调了世界的相对性和暂时性。

"外尘都不有,三界自然无" 这里"外尘"指的是世间的诸多烦恼和迷惑,而"三界"则是佛教中指人、天、地的三个层面。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一切现象皆空的深刻体认。

"五蕴今何在,尽总入无馀" 这里"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佛教中指人的五种基本心理状态。诗人问这五蕴现在哪里,它们已经融入了空性之中,没有任何剩余。

最后两句"河沙过去佛, 并在一毛如" 则是借用佛经中的比喻,来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无限延伸和空间的微小。"河沙"指的是数量极多,比喻历史上无数的佛陀,而"一毛"则代表极其微小的空间单位。这两句强调了时间与空间在佛法中的相对性。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佛教对于宇宙、时间和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是一首蕴含深邃哲理的佳作。

作者介绍

庞蕴
朝代:唐

庞蕴(生卒不详) 字道玄,又称庞居士,唐衡阳郡(今湖南省衡阳市)人。禅门居士,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有关他的公案时见于禅家开示拈提中,以作为行者悟道的重要参考。其传世的偈颂(迄今流传近200首)以模拟佛经偈语的风格,殷殷嘱咐学佛者修行的依归,在唐朝白话诗派中以其重于说理为一特点。至于他和女儿灵照游戏自在的情节,配合其诗偈中全家习禅的描述,不仅成为后代佛门居士向往的模范,也转而成为戏曲宝卷文学着墨的题材。
猜你喜欢

次韵吴正传都城寒食

悠悠独酌舞春衫,千障黄尘客未谙。

铁骑引驼沙草北,雕弧惊雁塞云南。

太平天子回中望,齐国先生稷下谈。

犹有七香车几两,晓来风雨定谁骖。

(0)

明月行寄傅嘉父

上天有明月,来自沧海东,蛮潮夜捲冯夷宫。

海门一线惊欲射,江面楼台耸千尺。

冰岸雪崖屹不动,水犀组练皆勍敌。

越人善泅技已痒,明月光中吾得赏。

飞来白鹤晋清角,跳出长鱼汉疏网。

北风吹起芦花秋,笑抚钱王铁箭头。

襆衣枕斧此何处,乌鹊无枝空绕树。

(0)

题枯林兰

猗兰生远壑,葳蕤粲玉芳。

白露漙夕景,光风转朝阳。

吹箫望澧浦,鼓枻向沅湘。

何以贻远者,徘徊双鸣珰。

(0)

题烟云台

祠宫俨肃穆,灵贶赫然敷。

藻井垂珠实,素壁绘金图。

涧长三花树,林栖九子乌。

遥峰隐残照,丹霞晚渐舒。

眇然登云驾,谁谓古今殊。

(0)

酬潘明之

华亭谷深紫烟湿,老鹤唳空眼垂碧。

功名千岁衣染墨,辽阳骨换今几日。

华表时来语消息,九皋胎化顶未丹。

海门云冷高飞难,嘎然长鸣饮清湍。

何当天风吹羽翰,方壶圆峤同盘桓。

(0)

寒食寓兴次黄宗鲁二首·其二

去岁清明节,天台看杏花。

凄凉今日事,漂泊野人家。

淮楚风尘暗,乡山道路赊。

倚门亲白发,反哺愧林鸦。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贝琼 强至 程公许 孙一元 欧必元 李昱 苏葵 林弼 郭印 区越 林希逸 韩元吉 李石 葛胜仲 缪公恩 王称 陈宓 王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