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骊山作》
《过骊山作》全文
唐 / 杜牧   形式: 古风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guòshānzuò
táng /

shǐhuángdōngyóuchūzhōudǐngliúxiàngzòngguānjiēyǐnjǐng

xiāopíngtiānxiàshíxīnqínquèwèidàopángqióngbǎixìng

qiánshǒuěrqiānhánguānqiú

tónghuǒjiǔquánshāozuòhuīshíyóuwèi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统治者在东游时的壮观场景,通过对古代帝王行径的描述,抒发了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慨。开篇提及“始皇东游出周鼎”,这是对秦始皇东巡考察古代遗迹的一种描绘,显示了其统一六国、展现权威的雄心壮志。

紧接着“刘项纵观皆引颈”则是对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争斗历史的回顾,他们之间的角逐最终导致了天下归属,显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权力的转移。这里通过“引颈”一词,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较量,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壮。

然而,“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则是诗人对于统治者巨大付出与普通民众困苦生活的对比。尽管统一过程极其艰难,但最终所谓“天下”仍旧留给了贫穷无助的人们。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成就背后的悲凉感慨。

接下来的“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则是对古代统治者以武力维护边疆、控制民众的批判。这里的“黔首”指的是南方的少数民族,而“千里函关囚独夫”则形象地表达了边疆地区的孤立无援,以及因为战争而失去自由的人们。

最后,“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这句诗通过牧童点燃山火直至深不可测的地底的画面,传递出一种无法衡量的毁灭与荒凉。这里可能隐喻着历史的重复与无尽的战争带来的破坏。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帝王统一天下过程的描绘,以及对百姓生活状况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权力以及人民苦难深刻的感悟。

作者介绍
杜牧

杜牧
朝代:唐   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生辰:公元803-约852年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你喜欢

谒夷齐庙二首·其一

未访箕山冢,来经孤竹墟。

精光犹日月,冠冕肯泥涂。

国合归中子,心元避独夫。

千年北海辙,还见盍归乎。

(0)

送绪山出狱·其一

每道别离今果离,是谁欢喜是谁悲。

共将心事常相忆,记我丁宁四首诗。

(0)

答友人忽天章辽东作断事

困里风霜几度侵,多君不替故人心。

辽阳极目关河杳,读罢音书泪满襟。

(0)

重九用杜少陵韵

处处重阳今日节,年年身傍金吾台。

风吹短发囚巾冷,酒破忧时怀抱开。

世上感多谁应少,眼前暑去又寒来。

丈夫一念真机在,岂效牛山悲老催。

(0)

送李明甫

去年车槛过芦沟,见尔卜居芦岸头。

山秀堪宜连屋峙,水清恰好绕门流。

四时家有瓶中粟,一卷心无意外忧。

公事了寻游憩处,几丛乔木淡云浮。

(0)

杂咏·其二

鹍鹏离楚水,舒翼到燕台。

世道同文运,金吾久已开。

宠从天上降,人是谪仙才。

还喜新荣后,恩光次第来。

(0)
诗词分类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诗人
姚合 宋琬 张元干 谢薖 李希圣 柳永 林逋 李觏 朱彝尊 彭孙遹 萧纲 吴藻 陈邦彦 李流芳 皮日休 曹彦约 沈约 李峤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