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烽火满江干,何处侨居得少安。
烟霭竹炉斜日暗,雪消村路朔风寒。
谋生转笑携家惯,历险才知避地难。
博得一壶山店酒,灯前高酌强为欢。
十年烽火满江干,何处侨居得少安。
烟霭竹炉斜日暗,雪消村路朔风寒。
谋生转笑携家惯,历险才知避地难。
博得一壶山店酒,灯前高酌强为欢。
这首《寓斋偶感》由清代诗人章鹤龄所作,描绘了诗人寓居异乡时的感慨与心境。诗中以“十年烽火满江干”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战争连绵不断的景象,暗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接着,“何处侨居得少安”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在动荡年代寻求栖身之所的无奈。
“烟霭竹炉斜日暗,雪消村路朔风寒”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烟霭缭绕,竹炉散发温暖,斜阳渐暗,雪消之后的村路在凛冽的北风中显得格外寒冷。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无常。
“谋生转笑携家惯,历险才知避地难”则揭示了诗人对于生活艰辛和避难不易的深刻体会。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携家带口的迁徙已成常态,但真正面对危险时,选择避难却异常艰难。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切理解。
最后,“博得一壶山店酒,灯前高酌强为欢”以轻松的笔触收尾,描绘了诗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在远离家乡、生活困苦的环境中,一壶山店酒成为暂时的慰藉,诗人借着酒力,在昏黄的灯光下强颜欢笑,试图从困境中寻找到一丝安慰。这一幕既展现了诗人的乐观态度,也透露出对现实无奈的妥协。
整体而言,《寓斋偶感》通过对个人经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心灵寄托的坚韧精神。
春山临远壑,水木自幽清。
夙昔怀微尚,兹焉一放情。
云间听弄鸟,烟上摘初英。
地僻方无闷,逾知道思精。
雄蕃启吴甸,弊政咸更张。
谓兹三边戍,节制须才良。
夏公称国士,龙剑飞寒霜。
遂膺副枢命,总戎向山阳。
山阳控南北,淮泗驰其㫄。
向来用武地,平芜连大荒。
于焉分斧钺,誓欲清边疆。
㩀鞍一踊跃,带甲俱慨慷。
野战列步骑,舟师精且强。
为王敌所忾,在处招流亡。
均田给牛耒,肆耕淮海乡。
坐令狐兔窟,化作禾黍场。
兵农既足食,境内称小康。
兴学属髦俊,出兵诛陆梁。
匡济谅有在,可以绥四方。
江枫照落日,马首行离觞。
明朝度天堑,载旆风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