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风乱鸣,青灯黯无色。
城头鼓忽沈,户外雪盈尺。
曳革来幽亭,亭空浩虚白。
了了见千峰,森森动孤魄。
林辉辨枝条,竹重失萧摵。
自来顿袖吟,谁寻独行迹。
何处无雪看,清境此难觅。
竹屋风乱鸣,青灯黯无色。
城头鼓忽沈,户外雪盈尺。
曳革来幽亭,亭空浩虚白。
了了见千峰,森森动孤魄。
林辉辨枝条,竹重失萧摵。
自来顿袖吟,谁寻独行迹。
何处无雪看,清境此难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大雪覆盖下的冬日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自登临清风亭时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孤独。
首句“竹屋风乱鸣”,以竹屋在风中摇曳的声音开篇,营造出一种寒风凛冽的氛围。接着,“青灯黯无色”一句,通过昏暗的灯光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与寒冷,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城头鼓忽沈”和“户外雪盈尺”两句话,将视线从室内转向室外,描绘了大雪覆盖城市的景象,城头的鼓声消失,雪深一尺,展现出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曳革来幽亭”一句,诗人踏着雪地,来到清风亭,这里的“曳革”形象地描绘了行走于雪地的声响。接下来,“亭空浩虚白”写出了亭子在雪中的空旷与洁白,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了了见千峰,森森动孤魄”两句,诗人站在亭上,远眺千山,山峰在雪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触动了心中的孤寂之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孤独。
“林辉辨枝条,竹重失萧摵”描绘了雪后林间的景象,虽然光线微弱但仍能辨认出树枝,而竹林因积雪厚重,失去了往日的萧瑟之声,增添了静谧之美。
“自来顿袖吟,谁寻独行迹”表现了诗人独自吟诵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最后,“何处无雪看,清境此难觅”则表达了对清静美好环境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内心世界,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体验,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底事洪泽壁,空留黄绢词。
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