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湟川道,舟行奈热何。
三朝三峡在,一日一滩过。
力尽因拳石,心惊岂怒波。
炎风吹不动,片席碍藤萝。
六月湟川道,舟行奈热何。
三朝三峡在,一日一滩过。
力尽因拳石,心惊岂怒波。
炎风吹不动,片席碍藤萝。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六月时节,沿湟川航道乘舟旅行时的炎热与艰难。首句“六月湟川道,舟行奈热何”直接点明了季节与地点,舟行于炎炎夏日的湟川,自然条件的艰苦已显而易见。接下来,“三朝三峡在,一日一滩过”则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旅途中的险峻与漫长,仿佛穿越了三个朝代,每日都要经过一处险滩,形象地展现了旅途的艰辛。
“力尽因拳石,心惊岂怒波”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舟行过程中的具体困难。面对崎岖的河岸和湍急的水流,船夫们使出浑身解数,力尽筋疲;面对波涛汹涌的江面,他们的心中虽有畏惧,却也无处发泄,只能默默承受。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存挑战的坚韧,是古代舟行者的真实写照。
最后,“炎风吹不动,片席碍藤萝”则以静止的视角,展现了舟行环境的复杂与多变。即便是在酷热的天气下,强劲的风也无法将船帆吹动,可见水流之急,同时也暗示了沿途植被茂密,藤萝缠绕,增加了航行的难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深刻反映了舟行者的勇敢与坚持,是一幅生动的古代水上旅行图卷。
谁家高楼倚碧空,层檐飞宇势穹窿。
佳丽河山指顾中,地灵久与人谋通。
乔木森森本故丰,谷口犹馀百尺松。
主人卜筑方成功,登楼一览思无穷。
朝看旭日扶桑东,夕挹明霞返照红。
奎壁入夜透绮栊,四时林薄环青葱。
忽睹鸾书下九重,天意人事宛相从。
君不见东海父老忆于公,高闾驷马意何雄。
又不见通德门成自孔融,世人咸仰郑君风。
宝纶之楼事并同,主人以此称亢宗。
岭海遗爱溢花封,白云司里名转隆。
奏绩又逮明光宫,天书之下迭相逢。
千年堂搆业增崇,更看贻燕光前踪。
畿南百里馀,托家在日边。
胡为多菜色,老稚强相牵。
困苦弥道周,流离满目前。
展转沟中瘠,感之涕泫然。
昊天何不吊,灾疹屡婴缠。
里巷寡完壁,日午厨未烟。
岂无郡邑吏,蒿目恤颠连。
岂不奉明诏,频烦事赈蠲。
谋朝不保夕,微生只暂延。
裘马千金子,银鞍白玉鞭。
意气倾燕市,斗酒美十千。
立马闻痛哭,时或投一钱。
所活宁有几,明惠不足宣。
仁人切痌瘝,造物苦无权。
谁当司燮理,密勿赞重玄。
旸雨尽时若,蒸黎获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