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头雨过树如荠,落日祇林一杖藜。
渔唱半归孤屿外,钟声已过断桥西。
浮生始觉迷初地,往事谁堪问旧题。
尚喜中天台百尺,可容元度独攀跻。
湖头雨过树如荠,落日祇林一杖藜。
渔唱半归孤屿外,钟声已过断桥西。
浮生始觉迷初地,往事谁堪问旧题。
尚喜中天台百尺,可容元度独攀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联“湖头雨过树如荠,落日祇林一杖藜”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雨后湖边的景象,树木仿佛被雨水洗刷得更加清新,如同荠菜般生机勃勃;夕阳余晖映照在树林中,一位老者手持藜杖,缓缓行走,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颔联“渔唱半归孤屿外,钟声已过断桥西”进一步展开画面,渔夫的歌声在远处回荡,似乎在诉说着一天的劳作与收获;而寺院的钟声则穿越了断桥,传向远方,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两句通过声音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颈联“浮生始觉迷初地,往事谁堪问旧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在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后,开始意识到最初的迷茫与困惑;对于过去的种种,又有谁能真正去追问或解答呢?这种自我反思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怀,增添了诗歌的深度和哲理性。
尾联“尚喜中天台百尺,可容元度独攀跻”则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中天台百尺,象征着一个高远而纯净的精神世界,诗人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地方独自攀登,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超越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桃花朱朱李花白,高柳花边出多碧。
雨中物色更芳鲜,未碍刘郎中一石。
醺酣裁诗角险丽,坐人豪逸俱勍敌。
但令得醉复长吟,山云从尔生虚壁。
雨中烂熳睡,门径横林扉。
朝晖入瓮牖,起我聊伸眉。
良游眺江郊,揽袂风披披。
平瀛涨新绿,滟漾摇晴陂。
云峦霭空翠,烟树森华滋。
潭渔下罜䍡,陇种行楼犁。
贪穿康乐屐,更杖原思藜。
阿宜倦游还,心事嗟多违。
新功在琢句,非复吴下时。
渊明赋归来,今是知昨非。
君看古贤达,茹草甘长饥。
悠悠身外事,凛凛胸中奇。
因赓喜霁作,用代城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