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
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
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
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
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
舞伏非一势,龙象各殊形。
玲珑复突兀,巧匠袖手停。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
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
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
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
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
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
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
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
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
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
舞伏非一势,龙象各殊形。
玲珑复突兀,巧匠袖手停。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
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
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
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
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
这首诗描绘了洞山的神秘与壮丽,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洞山的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诗的开头“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点出洞山的神秘与不凡,引人入胜。接着“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描绘了洞山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庄严与神圣。诗人随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展现出对洞山美景的向往与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通过描述洞山石壁的奇特形状,以及它们仿佛在时间长河中静静堆积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这些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如龙如象,有的玲珑剔透,仿佛是巧匠之手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这两句通过民间传说,增添了洞山的传奇色彩,让人联想到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诗人最后感慨“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表达了对这些传说的怀疑,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伟大与不可捉摸。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诗人将洞山与龙的传说联系起来,想象着龙的离去与山洞的形成,赋予了洞山更多的生命与故事。最后“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以绿苔与风雨中的气息,再次强调了洞山的生机与神秘,仿佛龙的气息仍然在山间回荡。
整首诗通过对洞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神话传说的巧妙融合,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