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薄命泪如麻,不是当年貌若花。
怪杀西风非汉使,断肠声不送琵琶。
自怜薄命泪如麻,不是当年貌若花。
怪杀西风非汉使,断肠声不送琵琶。
这首《明妃曲》由明代诗人卢沄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深切同情与感慨。
首句“自怜薄命泪如麻”,开篇即以昭君自述的口吻,表达了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与无奈。泪水如麻线般细密而不断,形象地描绘了昭君内心的痛苦与悲伤,暗示了她被选为宫女,远嫁异域,远离故土的悲惨命运。
次句“不是当年貌若花”,则进一步对比昭君昔日的美貌与如今的境遇。昔日的她如同盛开的花朵,美丽动人,然而如今却只能在异国他乡,面对着岁月的无情流逝,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一对比不仅突出了昭君命运的转变,也暗含了对当时政治婚姻制度的批判。
第三句“怪杀西风非汉使”,将情感推向高潮。西风本是自然界的景象,但在诗中却成了情感的载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不可逆转。非汉使的出现,意味着昭君无法得到来自故乡的慰藉,她的孤独与绝望更加深重。这里的“怪杀”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命运安排的不解与愤怒。
最后一句“断肠声不送琵琶”,以琵琶的声音作为结尾,既是对昭君内心情感的直接描绘,也是对整个故事氛围的渲染。断肠之声,无法传达给远方的亲人或故土,琵琶的音乐在这里成为了无法跨越的鸿沟,象征着昭君与故乡之间的隔阂与无法逾越的距离。整首诗通过这一细节,深刻地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与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经明行修徒尔为,一名屡点春官闱。
时之不利非战罪,归山且著老莱衣。
清时贫贱诚堪耻,侏儒太饱朔方饥。
男儿会有及亲禄,安能泉石久低眉。
束书依旧西入阙,壮心潜与青云期。
秋风袅袅孤魂断,古道迢迢去马迟。
骥称其德不称力,神骏唯应伯乐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