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牢振东林,明月坠西岭。
清涵玉镜明,光动金波影。
岩扃岚气深,石像苔花冷。
目送伾山云,扶桑散初景。
蒲牢振东林,明月坠西岭。
清涵玉镜明,光动金波影。
岩扃岚气深,石像苔花冷。
目送伾山云,扶桑散初景。
这首诗描绘了伾山晓月的壮丽景象,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幅清幽而神秘的画面。
首句“蒲牢振东林,明月坠西岭”,以“蒲牢”象征钟声,与“东林”相呼应,暗示时间的更替;“明月坠西岭”则描绘出月落西山的动态美,形成鲜明对比。这两句通过动静结合,展现了时间流转的自然规律。
接着,“清涵玉镜明,光动金波影”,进一步渲染月色的清澈明亮,如同镶嵌在夜空中的玉镜,月光在水面泛起金色的波纹,光影交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夜水面上的美景。
“岩扃岚气深,石像苔花冷”两句,转而描写山中景色,岩洞深处弥漫着浓重的雾气,石像上覆盖着青苔,透露出一种冷寂而幽静的气息,与前文的明月之景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最后,“目送伾山云,扶桑散初景”,诗人站在高处,目送云雾缭绕的伾山,仿佛能感受到日出时分的温暖光线逐渐散开,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蕴含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性公老禅僧中杰,目似青莲心似铁。
天花结鬘垂庞眉,香气随风生顶穴。
心持贝叶日千遍,手拄猢狲藤百节。
庭前柏子菩提青,阶下澄溪无恼热。
经行处处藏烟雾,生世无心路长绝。
我来兰若多年所,自笑鸠留困于此。
吾师五指能四分,僧跋时时还入耳。
何年更乞甘露偈,一洒清凉润肌髓。
道坚母在时,随我游五泄。
适当大雪辰,衣湿不能热。
道坚解衣我,絮厚百铢绵。
云是母氏慈,每出必纫缀。
有妇非不勤,母自嗜据拮。
去此不五春,母与子长别。
子来属哀篇,忽值天雨雪。
春候思桑条,秋至感鸣祼。
念昔湿衣裳,命管忘好拙。
前年我作石城客,送君渡江买浮宅。
去年我却归山中,闻君又踏石城石。
今年人从石城来,曾说君躯病欲颓。
常想天涯瘦躯影,谁知削影投蒿莱。嗟乎!
闵生一死无不可,可怜老母家中饿。
面皮皱剥叠成文,泪滴欲流两边过。
自从儿作浪游子,倚闾望杀廿年矣。
尚谓无夫更有儿,有儿更向他乡死。
母乎母乎悲莫啼,四山崩裂风凄凄。
山崩风凄母不久,谁当掩儿又掩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