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无所證,方通万法路。
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护。
月来松色寒,云去青山露。
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
于道无所證,方通万法路。
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护。
月来松色寒,云去青山露。
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修行智慧。
首句“于道无所證,方通万法路”开篇即点明了修行的真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应执着于任何具体的知识或经验,而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宇宙万物的法则。这里的“道”,既指自然之道,也指修行之“道”。
接下来,“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护”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过程中的态度。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刻,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应过于谨慎或过度保护自己,而应勇于面对,从中学习成长。
“月来松色寒,云去青山露”两句,诗人运用自然景观的变换,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月亮的出现使松树显得更加寒冷,云朵的消散让青山显露出来,这些景象都暗示着修行者在内心深处寻求宁静与真实的过程。
最后,“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以天台山的桥梁为喻,表达了对修行者能否达到彼岸的疑问。这里的“度”,既指渡过人生的苦难,也指达到心灵的解脱。诗人似乎在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禅宗的修行理念,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修行的价值,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不断探索自我,最终实现心灵的升华。
搜奇头欲改,禹穴未得傍。
忽慕麦斜岩,玄境足佳况。
连峰削芙容,石门天下壮。
筼筜复修纤,天声落屏嶂。
云居独奇绝,遐思愈飞飏。
以兹发高踪,力欲排云上。
百息径崄艰,一眺极沆漭。
鹓鸾税仙骖,芝荪洗凡状。
试按山海图,一一皆不妄。
虽然羸瘵成,已过平生望。
应悲蜉居子,兀兀坐盆盎。
吾将从卢敖,直与云露抗。
西凌昆崙风,东薄沧海浪。
前期邈悠悠,拊膺以惆怅。
昨日有雨尘不洒,今日雨多云更长。
遥天四望无寸碧,野人稼穑何所妨。
顷闻江淮人相食,父子不保况路傍。
关中虽无横盗苦,边饷转输日相望。
麦豆半为风雨蚀,我秋未布人皇皇。
晨兴东出望云气,晴天赤日心自伤。
千叹万息日将昃,天风不动帘影黑。
须臾雨脚下平地,豗喧何啻万马力。
向夕虽看悬溜微,达旦霏霏雨如织。
喜闻优渥遍九土,倏忽之间信难测。
天地之德本好生,大块岂厌物生成。
人身痞逆百体滞,气运所生谁可明。
丰年弗俭歉时极,却与造化生搀枪。
安得官长息杂役,令此黔首俱深耕。
禁侈薄敛久自足,何必义仓与长平。
《四月三日雨示德充》【明·康海】昨日有雨尘不洒,今日雨多云更长。遥天四望无寸碧,野人稼穑何所妨。顷闻江淮人相食,父子不保况路傍。关中虽无横盗苦,边饷转输日相望。麦豆半为风雨蚀,我秋未布人皇皇。晨兴东出望云气,晴天赤日心自伤。千叹万息日将昃,天风不动帘影黑。须臾雨脚下平地,豗喧何啻万马力。向夕虽看悬溜微,达旦霏霏雨如织。喜闻优渥遍九土,倏忽之间信难测。天地之德本好生,大块岂厌物生成。人身痞逆百体滞,气运所生谁可明。丰年弗俭歉时极,却与造化生搀枪。安得官长息杂役,令此黔首俱深耕。禁侈薄敛久自足,何必义仓与长平。
https://shici.929r.com/shici/rEm8QdB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