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阳亭馆秣陵槎,百里山城隔浦沙。
心远自知江不限,日穷谁遣树重遮。
松间霁月宵行圃,竹里清风晚散衙。
仙吏两乡俱不忝,此中惟恨少琅琊。
滁阳亭馆秣陵槎,百里山城隔浦沙。
心远自知江不限,日穷谁遣树重遮。
松间霁月宵行圃,竹里清风晚散衙。
仙吏两乡俱不忝,此中惟恨少琅琊。
这首诗描绘了滁阳亭馆的景色与氛围,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官场生活的细腻描绘。首联“滁阳亭馆秣陵槎,百里山城隔浦沙”以滁阳的亭馆与远处的秣陵相呼应,通过“百里山城隔浦沙”展现出山水之间的距离感,营造出一种开阔而遥远的意境。
颔联“心远自知江不限,日穷谁遣树重遮”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在“心远”的状态下,诗人认为江水无边无际,似乎暗示着心灵的广阔与自由。同时,“日穷谁遣树重遮”一句,通过树木遮挡阳光的景象,隐喻时间的流逝以及外界环境对心境的影响。
颈联“松间霁月宵行圃,竹里清风晚散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官场的结束。松林间的明月、竹林中的清风,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与白天繁忙的官场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尾联“仙吏两乡俱不忝,此中惟恨少琅琊”表达了诗人对同僚的赞赏与对琅琊的怀念。在“仙吏”这一称谓下,诗人对同僚们的工作表现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流露出对琅琊(可能指某地或某人)的思念之情,或许是因为琅琊与当前所处之地或人物有着某种联系,或是诗人对其怀有深厚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以及对远方或特定人物的怀念,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
送子之邑兮,山之峨峨。繄物之可赋兮,曰如之何。
虚徐恍耀兮,匪车匪马。匪足匪翼兮,奋于岩阿。
薄万象兮周四海,烂五采兮扬天波。
倏然悄然以自敛,妥轻素兮萦翠螺。
容与兮窈窕,行止兮委蛇。吐兮若英,攒兮若葩。
聚若白蚁,散若杨花。爰有灵依兮,遂异于他。
对之自然,又不可求。逐之无迹,怆我离忧。
上下无穷,变化周流。
乱曰:绵延夭矫兮竟何补,赞天工兮濡厚土。
舒则有时兮卷则有所,不为神女兮而为君子。
头陀楼阁坐青烟,画屏正落南檐前。
主人隐几写风物,幅巾莹爽南昌仙。
仙翁读书五千卷,道与世背多聱邅。
安之不扰静以养,逸我寿老全于天。
帘栊疏疏白光透,栏槛寂寂花阴圆。
黄鹂弄巧子趁母,白酒酿熟金为船。
渊明醉矣客可去,细藤织榻闲攲眠。
君不见黄鹤楼,鹦鹉洲,碧云欲合天自晚,芳草无情春亦愁。
祢衡白骨瘗何处,曹王旧曲无人收。
沈吟往事变华发,不饮何以销吾忧。
销忧乎,君且饮,醉来天地真衾枕。
扁舟未下连虞滩,韶石罗列谁雕刓。
化工有意露怪变,待彼虞舜来观玩。
泊舟登岸始远览,两峰直裂诸峰巑。
青鸾低徊欲下饮,翠凤却舞抟修翰。
蛰龙钁雷怒奋角,帝子出震初峨冠。
日光扑扑散金蕊,莲花透澈琉璃盘。
行衣十里仙雾湿,暝色一抹轻绡寒。
我将仙崖想韶乐,北风忽变阴漫漫。
松摇长空吼万壑,溪走石脚淙惊湍。
遗音自与天地响,听不以耳精神完。
重曈一去无复还,随风波兮陟云间。
潇湘洞庭亦何有,竹上血泪千年斑。
九成不作至道息,纷纷后世畴能攀。
登韶石兮情飘飘而未尽,饬彼柴车兮且将造乎苍梧九疑之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