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多是游山水,省泊禅舟月下涛。
初过石桥年尚少,久辞天柱腊应高。
青松带雪悬铜锡,白发如霜落铁刀。
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
从来多是游山水,省泊禅舟月下涛。
初过石桥年尚少,久辞天柱腊应高。
青松带雪悬铜锡,白发如霜落铁刀。
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生活情景和精神状态,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象。首句“从来多是游山水”表明僧人常年漫游于自然之中,以此洗涤心灵。紧接着,“省泊禅舟月下涛”则展现了僧人的静修生活,他们在月光下的涛声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初过石桥年尚少,久辞天柱腊应高”两句,通过对比早年轻盈时期和现在岁月悠长的情景,暗示僧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修行境界的追求。这里,“初过石桥”可能象征着僧人出家之初的心境,而“久辞天柱腊应高”则表达了他们对于更高精神层次的向往。
接下来的“青松带雪悬铜锡,白发如霜落铁刀”两句,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僧人的孤独与坚毅。青松在雪中仍然挺立,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而“白发如霜”则描绘出岁月留给僧人的痕迹,“落铁刀”则是对其内心坚硬如铁的比喻。
最后两句,“常恐画工援笔写,身长七尺有眉毫”,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形象的担忧,怕被世俗之人的描绘所扭曲。这里的“画工”不仅是指绘画者,也可理解为外界对僧人形象的再创造和解读。诗中强调僧人的高大与精神上的坚定,如同七尺之躯和眉间的毫毛,都是不可动摇的。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僧人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和内心世界的反思,展示了作者对于禅宗修行者那份超脱尘世、坚守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和尊敬。
谷口谁家住,云扃锁竹泉。
主人何处去,萝薜换貂蝉。
籍在金闺内,班排玉扆前。
诚知忆山水,归得是何年。
一入吴王殿,无人睹翠娥。
楼高时见舞,宫静夜闻歌。
半露胸如雪,斜回脸似波。
妍媸各有分,谁敢妒恩多。
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
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
且惭身忝官阶贵,未敢家嫌活计贫。
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眷眄情无恨,优容礼有馀。
三年为郡吏,一半许山居。
酒熟心相待,诗来手自书。
庾楼春好醉,明月且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