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锡混缁流,南冠类囚客。
昨戾青阳徂,今来素秋迫。
炎序俄戒凉,华滋互凋实。
前因感六迷,后果證三惑。
欲消尘世牵,聊晦空山迹。
夙夜缅畏行,明朝露方白。
西锡混缁流,南冠类囚客。
昨戾青阳徂,今来素秋迫。
炎序俄戒凉,华滋互凋实。
前因感六迷,后果證三惑。
欲消尘世牵,聊晦空山迹。
夙夜缅畏行,明朝露方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秋天寺庙景象时的内心感受与思考。首句“西锡混缁流,南冠类囚客”以比喻手法,将西行的锡杖与僧人的黑衣比作流动的水流,南冠则似囚犯的帽子,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感知。
接着,“昨戾青阳徂,今来素秋迫”描述了时间的流逝,春天已逝,秋天逼近,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季节的更迭。而“炎序俄戒凉,华滋互凋实”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变换,炎热的夏季转瞬即逝,迎来凉爽,繁茂的植物也逐渐凋零,象征着万物生长与衰败的循环。
“前因感六迷,后果證三惑”表明诗人反思过去的行为与选择,认为它们导致了内心的困惑与迷惑,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道路可能充满挑战。这一部分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对自我反省的重视。
最后,“欲消尘世牵,聊晦空山迹。夙夜缅畏行,明朝露方白”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他想象自己在空山中行走,夜晚与白天都充满了对未知的敬畏,直到清晨露水初现,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或心灵的觉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内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