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瞳子,烂烂岩下电。
见尽天下人,不见自己面。
古哉容成侯,作我眼外眼。
我老得君照,君老还我见。
藓花绕背字痕青,彷佛阳冰八分篆。
神光一点未埋没,尤物千年几流转。
君不见扬子江心水如练,年年铸入凝阴殿。
后来血染江水浑,至今端午人闭门。
人生两瞳子,烂烂岩下电。
见尽天下人,不见自己面。
古哉容成侯,作我眼外眼。
我老得君照,君老还我见。
藓花绕背字痕青,彷佛阳冰八分篆。
神光一点未埋没,尤物千年几流转。
君不见扬子江心水如练,年年铸入凝阴殿。
后来血染江水浑,至今端午人闭门。
这首诗名为《古镜词》,出自北宋时期的文人艾性夫之手。诗中通过对一面古老神奇镜子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自我认识的深刻哲思。
"人生两瞳子,烂烂岩下电。见尽天下人,不见自己面。"
这两句以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将人的眼睛比作山中闪烁的电光,强调了人能够观察到周围的一切,却无法真正洞悉自己的内心和真实面貌。
"古哉容成侯,作我眼外眼。"
诗人在这里引用了传说中的容成侯,用以比喻这面古镜,它如同一双超乎常人的眼睛,能够洞察一切。
"我老得君照,君老还我见。"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逐渐步入老年,而这面古镜则仍能保持其洞察力的不变,反映出诗人对时间与永恒的思考。
"藓花绕背字痕青,彷佛阳冰八分篆。"
藓花是指生长在古物上的苔藓,这里用以形容镜子的年轮深沉,而“字痕青”则暗示了时间的印记。“彷佛阳冰八分篆”则是一种古代器物上常见的装饰图案,通过这种描述,诗人渲染出了镜子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神光一点未埋没,尤物千年几流转。"
尽管岁月沧桑,但这面古镜中的神光依旧熠熠生辉,未曾消逝。这不仅是对镜子的赞美,也象征着诗人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君不见扬子江心水如练,年年铸入凝阴殿。"
这两句借用了历史上的事件,将古代铜镜投影于江水中的景象与后来的铸造活动相结合,通过对比强调了时间的变迁和历史的沉重。
"后来血染江水浑,至今端午人闭门。"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悲剧性的历史事件——血案,可能是指某次战争或屠杀导致的惨剧。这种历史的阴影延续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如端午节时人们的举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时间、生命和自我认知深刻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古有壮士辽海东,悲歌慷慨意态同。
常侯儒雅气融融,复能仗节全其忠。
伊昔射策捷南宫,铨推为吏尹西充。
百废俱举两庙崇,弟子廪给从其丰。
三校礼闱明且公,侯能文事兼武功。
金川两部走弯弓,檄侯给饷来军中。
降酋叛袭乌巢空,侯独手刃横相攻。
昔岭之树血染红,浣花敕祀何其隆。
我怀侯兮意忡忡,有子能贤卜令终。
侯诗一卷寄邮筒,令我读之若发蒙。
有时觅句必求工,逸兴遄飞思无穷。
轻如素绢临秋风,嫩如冰盘行脆菘。
矫如龙虎绕苍穹,幽如清夜响壶铜。
倏忽电掣万丈虹,光芒直上淩崆峒。
又如赴敌之兵戎,三千铁甲引青骢。
鸿文经世岂雕虫,忠诚脉脉潜已通,丈夫立志谁许同。
《常理斋先生爱吟草兼殉节本末》【清·王钟健】古有壮士辽海东,悲歌慷慨意态同。常侯儒雅气融融,复能仗节全其忠。伊昔射策捷南宫,铨推为吏尹西充。百废俱举两庙崇,弟子廪给从其丰。三校礼闱明且公,侯能文事兼武功。金川两部走弯弓,檄侯给饷来军中。降酋叛袭乌巢空,侯独手刃横相攻。昔岭之树血染红,浣花敕祀何其隆。我怀侯兮意忡忡,有子能贤卜令终。侯诗一卷寄邮筒,令我读之若发蒙。有时觅句必求工,逸兴遄飞思无穷。轻如素绢临秋风,嫩如冰盘行脆菘。矫如龙虎绕苍穹,幽如清夜响壶铜。倏忽电掣万丈虹,光芒直上淩崆峒。又如赴敌之兵戎,三千铁甲引青骢。鸿文经世岂雕虫,忠诚脉脉潜已通,丈夫立志谁许同。
https://shici.929r.com/shici/MKm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