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市既己罢,忍闻补上元。
民且无斗米,当此赋役繁。
长吏不我怜,剜肉乌足论。
嗷嗷其奈何,欲泣每声吞。
斩竹结山棚,不遗远近村。
椎结者在市,酗骂倚市门。
惧其暴虎威,脱衣具壶尊。
相邀入灯市,盆盎践为翻。
计自毳幕来,市久绝鸡豚。
里正夜敛钱,买烛劳彼髡。
何敢惜锱铢,哀哉妇无裈。
灯市既己罢,忍闻补上元。
民且无斗米,当此赋役繁。
长吏不我怜,剜肉乌足论。
嗷嗷其奈何,欲泣每声吞。
斩竹结山棚,不遗远近村。
椎结者在市,酗骂倚市门。
惧其暴虎威,脱衣具壶尊。
相邀入灯市,盆盎践为翻。
计自毳幕来,市久绝鸡豚。
里正夜敛钱,买烛劳彼髡。
何敢惜锱铢,哀哉妇无裈。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上元节后社会的种种困苦与无奈。诗人彭孙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底层民众在赋税重压下的生活困境,以及节日过后,人们面对的现实挑战。
首句“灯市既己罢”,点明了上元节的热闹已过,转入了日常生活的平淡。接着,“忍闻补上元”一句,表达了对节日之后生活艰辛的无奈和同情。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述了百姓因赋税繁重而陷入的困境,“民且无斗米,当此赋役繁”,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与压迫。
“长吏不我怜,剜肉乌足论”两句,表达了对官府不体恤民情的愤怒与失望。随后,“嗷嗷其奈何,欲泣每声吞”则以动物般的哀鸣,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即使想哭泣,也因生活压力而难以释放。
下半部分,诗人转向了对节日后的社会现象的观察。“斩竹结山棚,不遗远近村”,描述了人们为了庆祝节日,不惜砍伐竹子搭建棚屋,甚至包括偏远的乡村。然而,“椎结者在市,酗骂倚市门”,却揭示了市集中的另一面——酗酒闹事,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惧其暴虎威,脱衣具壶尊”一句,通过比喻,表现了人们在面对强权时的恐惧,以及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极端措施。接着,“相邀入灯市,盆盎践为翻”描绘了人们在节日氛围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参与庆祝,甚至将容器踩翻,体现了节日带来的狂欢与放纵。
最后,“计自毳幕来,市久绝鸡豚”强调了从简陋的住所到市集的变化,暗示了生活条件的艰苦。而“里正夜敛钱,买烛劳彼髡”则揭露了地方官员在夜晚收取费用,只为购买蜡烛供奉神灵的行为,讽刺了官僚主义的荒谬。
“何敢惜锱铢,哀哉妇无裈”则表达了对妇女生活境遇的关注,指出她们连最基本的衣物都无法拥有,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冷漠。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生活的艰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吾来真漫尔,识面喜周旋。
两月连墙住,孤帆别袂牵。
人生同宇宙,官学各风烟。
把酒知何日,临流一惘然。
濛濛烟雨湿閒愁,往燕来鸿共远游。
引满白醪欣再熟,尽开黄菊耐深秋。
眼前节物重凭槛,醉里商歌缓击瓯。
苦爱佳名叹尘爵,渊明高兴转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