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已趋末,人心觉更殊。
逐逐在势利,权势竞吹嘘。
忠言翻为怨,成风在谄谀。
谄谀势立至,势去还踌躇。
小人誇得志,君子思归欤。
不忍同世浊,深山高结庐。
闭门守吾拙,势利安可居。
势利一时荣,时过祸反予。
不如守贫贱,履道常坦如。
所以介然志,三公不易诸。
世道已趋末,人心觉更殊。
逐逐在势利,权势竞吹嘘。
忠言翻为怨,成风在谄谀。
谄谀势立至,势去还踌躇。
小人誇得志,君子思归欤。
不忍同世浊,深山高结庐。
闭门守吾拙,势利安可居。
势利一时荣,时过祸反予。
不如守贫贱,履道常坦如。
所以介然志,三公不易诸。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社会风气的变迁,诗人詹初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世道衰落、人心浮躁的现象。他批评了世人追逐权势、阿谀奉承的风气,认为忠直之言反而招致怨恨,谄媚之风盛行。诗人对于小人得意、君子退隐的对比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决定远离尘嚣,在深山中筑庐自守,坚守清贫和道德原则。
"世道已趋末"一句,描绘出时代的颓势;"逐逐在势利"则揭示了人们的行为趋向;"忠言翻为怨"揭示了直言不讳的困境;"小人誇得志,君子思归欤"表达了对君子处境的同情与对小人得势的讽刺;"闭门守吾拙"表达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决心;最后"势利一时荣,时过祸反予"和"不如守贫贱,履道常坦如"强调了贫贱与道德的相对稳定,以及对势利无常的警醒。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体现了詹初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高尚人格的坚守,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