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曹三省列簪裾,丹诏宣来试士初。
不是玉皇疑羽客,要教金榜带天书。
词臣假寐题黄绢,宫女敲铜奏子虚。
御目四篇酬九百,敢从灯下略踌躇。
六曹三省列簪裾,丹诏宣来试士初。
不是玉皇疑羽客,要教金榜带天书。
词臣假寐题黄绢,宫女敲铜奏子虚。
御目四篇酬九百,敢从灯下略踌躇。
这是一首描写科举考试情景的诗歌,语言华丽,意境深远。
“六曹三省列簪裾,丹诏宣来试士初。”这里通过对官府和政府机构的描述,以及皇帝颁布的诏令,展现了科举考试的庄严氛围。"六曹"指的是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六个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三省"则是指唐代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这些机关都是科举考试的组织者和监督者,体现了国家对人才选拔的重视程度。
“不是玉皇疑羽客,要教金榜带天书。”这两句诗表达了考生的志向与抱负,不是普通的过客,而是要在科举之路上取得成功,将自己的名字刻印在金色的功名榜上,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词臣假寐题黄绢,宫女敲铜奏子虚。”这里通过对考生与宫女的描述,展示了考试过程中的紧张气氛。"词臣"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假寐"意味着假装做出沉思状,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或是因为题目难度极高而不得不暂时停笔思考;"黄绢"则是考生书写诗文的纸张。宫女敲击铜钟,奏出子虚(即《子虚乌有经》)之类的古代乐曲,或许是在提醒考生时间宝贵。
“御目四篇酬九百,敢从灯下略踌躇。”这两句诗描绘了皇帝亲自审阅考试卷子的情景,"御目"意味着皇帝本人的审视;"四篇"是指考生需要完成的四首诗文;"酬九百"则可能是对考生的鼓励或是考题中的一种提示。最后,"敢从灯下略踌躇"表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光,仍然在思考和准备考试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科举考试过程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古代士人的学术追求与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