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诏会宜母子离,初闻逐谏后苔儿。
心肝谁奉藏衣诏?骨肉难徵对簿词。
一网打馀高鸟尽,九泉曲处蛰龙知。
恩牛怨李原无与,莫误忠奸读党碑。
下诏会宜母子离,初闻逐谏后苔儿。
心肝谁奉藏衣诏?骨肉难徵对簿词。
一网打馀高鸟尽,九泉曲处蛰龙知。
恩牛怨李原无与,莫误忠奸读党碑。
这首诗《感事(其六)》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
首联“下诏会宜母子离,初闻逐谏后苔儿”,描绘了皇帝颁布诏令,使得母子分离的情景。这里的“逐谏”可能暗指皇帝因听取谏言而做出的决定,而“苔儿”则可能是被流放或远离京城的象征,暗示了政治环境的严酷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颔联“心肝谁奉藏衣诏?骨肉难徵对簿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分离背后情感的深切同情。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即使是至亲之间也难以相互扶持,无法为对方提供庇护和支持,体现了人情的冷漠和权力的无情。
颈联“一网打馀高鸟尽,九泉曲处蛰龙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历史上的政治清洗比作“一网打尽”的猎杀,暗示了权力更迭过程中无辜者的牺牲。同时,“九泉曲处蛰龙知”则可能寓意着那些被权力遗忘或埋没的人,最终会在历史的深处得到公正的评价。
尾联“恩牛怨李原无与,莫误忠奸读党碑”,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评价的审慎态度。他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仅凭表面的恩怨,而应深入理解他们的动机和立场,避免因偏见而误解忠奸。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权力、人性以及历史评价的独到见解,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云间尹母年十七,嫁夫三年夫病卒。
舅姑在堂儿在褓,自分茕茕守空室。
家贫何以为生理,纫缝得钱奉甘旨。
门外春风自往来,寒心一寸如灰死。
东家议姻张绮筵,西邻通媒续断弦。
有山可移志不改,冰霜凛凛心逾坚。
孤儿今年三十五,教养成人应门户。
舅姑百岁俱寿臧,华榜旌书照乡土。
九峰三泖清且奇,柏舟泛泛淞之湄。
吾乡风俗有如此,终古不愧尹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