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才追白后,近作胜黄初。
殷篆存辛枕,周篇别亥鱼。
谏垣时有疏,政府故无书。
剜肉医疮会,犹容竭泽渔。
逸才追白后,近作胜黄初。
殷篆存辛枕,周篇别亥鱼。
谏垣时有疏,政府故无书。
剜肉医疮会,犹容竭泽渔。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俊所作的《再用前韵答周两山(其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首句“逸才追白后,近作胜黄初”以“逸才”自比,表达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与努力,将自己与古代杰出的文人如白居易相提并论,同时暗示自己的作品在近作中超越了古人,展现出自信与自豪之情。
接着,“殷篆存辛枕,周篇别亥鱼”两句运用了古代文献中的典故,通过“殷篆”、“辛枕”、“周篇”、“亥鱼”等词语,既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隐含了对文学创作中细节与风格的追求。
“谏垣时有疏,政府故无书”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与批评,通过“谏垣”(古代官署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政府”的对比,表达了对官员不作为或腐败现象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最后,“剜肉医疮会,犹容竭泽渔”两句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将社会问题比作需要救治的“疮”,而“剜肉医疮”则意味着解决问题可能需要牺牲一些利益或资源。然而,“竭泽而渔”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比喻彻底破坏资源以求一时之利,这里暗指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牺牲个人或局部的利益,而应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林俊在文学上的才华,更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玉管传歌,银屏记约。不分而今忽漂泊。
寒鸡报筹晓梦断,孤鸾对镜春情薄。
海天遥,野风急,岭云恶。南去漫怜栖树鹊。
东望更疑归辽鹤。往日音书待烧却。
沄沄素波连晚雨,娟娟翠筱垂新箨。
鬓如霜,眼如雾,繄谁觉。
沧洲路。悄目断、十里堤边树。
频年暗碧笼烟,依约春莺藏处。
游踪记省,残月里、轻舟出前浦。
野风吹、万柳欹斜,片红催趁潮去。
波逝甚日重回,高楼外、山眉隐隐愁聚。
五月江城梅花落,疑遍地、蛮歌凤舞。
秋光到、蒹葭水国,暗中换、凄凉朔雁语。
近黄昏、阵影摩空,岁寒谁是俦侣。
寸根谁托。依清泉片石,信芳情邈。
乍倩影、窥见凌波,似环佩夜归,雾绡衣薄。
笑语临风,又檐底、玉梅同索。
想还丹换骨,九转竟成,捣遍仙药。空山不逢采若。
耐天冰地雪,寒动清角。
便驻得、长日壶中,忍烟景阳春,冉冉过却。
晓旭穿帘,替画取、连枝花萼。
为云沙、旧愁未浣,泪珠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