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僚行上计,举饯出林丘。
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
别筵铺柳岸,征棹倚芦洲。
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
元僚行上计,举饯出林丘。
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
别筵铺柳岸,征棹倚芦洲。
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行时的情景与感受。"元僚行上计,举饯出林丘"表明诗人在踏上归途的路程中,离开了林中的隐居之地,开始向目的地进发。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情怀。
接着的"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旅途中孤独和无聊时光的感慨。题舆即是古代行军或出行时用来标记路程的方式,这里暗示了长途跋涉带来的寂寞与思念。
"别筵铺柳岸,征棹倚芦洲"这两句则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寻找休憩之处的情形。别筵即是临时搭建的床榻,而征棹指的是船只停靠的木桩,表明诗人可能是在河岸边暂歇。
最后两句"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则抒发了诗人对湘江水流方向的感慨。湘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之一,这里的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观,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某种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景物和心境的细腻刻画,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之美的情怀。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作品风格的一种典型体现,他善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山势棱层入杳冥,寺形高下趁山行。
象牙床坐莲花佛,玛瑙函盛贝叶经。
日映砌阴移宝阁,风吹天乐动金铃。
门前更有清江水,便是浔阳太守厅。
大国非不理,小官皆用才。
欲行宣城印,住饮洛阳杯。
晚景为人别,长天无鸟回。
举帆风波渺,倚棹江山来。
羡尔兼乘兴,芜湖千里开。
东垠黑风驾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
三吴六月忽悽惨,晚后点滴来苍茫。
铮栈雷车轴辙壮,矫躩蛟龙爪尾长。
神鞭鬼驭载阴帝,来往喷洒何颠狂。
四面崩腾玉京仗,万里横互羽林枪。
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
百川气势苦豪俊,坤关密锁愁开张。
太和六年亦如此,我时壮气神洋洋。
东楼耸首看不足,恨无羽翼高飞翔。
尽召邑中豪健者,阔展朱盘开酒场。
奔觥槌鼓助声势,眼底不顾纤腰娘。
今年阘茸鬓已白,奇游壮观唯深藏。
景物不尽人自老,谁知前事堪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