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兼宗道,云泉隐旧庐。
盂城今寂寞,辋水自纡馀。
内学销多累,西林易故居。
深房春竹老,细雨夜钟疏。
陈迹留金地,遗文在石渠。
不知登座客,谁得蔡邕书。
儒墨兼宗道,云泉隐旧庐。
盂城今寂寞,辋水自纡馀。
内学销多累,西林易故居。
深房春竹老,细雨夜钟疏。
陈迹留金地,遗文在石渠。
不知登座客,谁得蔡邕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佛寺的宁静与古朴,充满了对过去文化遗产的怀念。"儒墨兼宗道"表明这里曾经是儒家和墨家学说的传承之地,而现在则变成了佛教的修行之所。"云泉隐旧庐"则形象地描绘出寺院深藏于山林之间,泉水潺潺,环境清幽。
"盂城今寂寞"中的“盂城”可能是指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或许是一种比喻,用来表达现在的冷清与废弃。"辋水自纡馀"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水流曲折,显得非常悠闲。
"内学销多累"可能指的是寺院内部的佛学研究已经减少,不再像过去那样繁忙和热闹。"西林易故居"则表明诗人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情感。
"深房春竹老"描绘出春天里竹子在深邃的房间外生长得郁郁葱葱,而"细雨夜钟疏"则是夜晚时分,细雨绵绵之中,寺院里的钟声显得格外清晰。
"陈迹留金地"可能指的是过去文化遗产的痕迹依然保留在这片土地上,而"遗文在石渠"则是对古代文献或碑刻等遗存的赞颂,它们至今仍保存于石质的水道之中。
最后两句"不知登座客,谁得蔡邕书"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遗产的人的好奇。这里提到的“蔡邕书”可能是指东汉时期蔡邕的书法作品或其他文献,而“不知登座客”则是在询问哪位学者或游客能够真正领略并珍视这样的文化宝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佛寺氛围的描绘,以及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怀念,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宁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