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藤十丈落阴凉,踏遍芒鞋引兴长。
行到桥边还小立,夕阳两岸听鸣榔。
古藤十丈落阴凉,踏遍芒鞋引兴长。
行到桥边还小立,夕阳两岸听鸣榔。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秋日景象。诗人漫步于古藤覆盖的阴凉之下,穿着芒鞋,心中充满悠长的兴致。行至一座小桥旁,他停下脚步,驻足欣赏。此时夕阳西下,两岸传来阵阵渔歌,构成了一幅和谐动人的画面。
通过“古藤十丈落阴凉”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古藤的长度与浓荫的范围描绘得生动形象,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接着,“踏遍芒鞋引兴长”则展现了诗人行走的足迹和内心的愉悦,芒鞋不仅实指脚下的鞋子,也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行到桥边还小立”这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诗人站在小桥上,似乎在思考、欣赏或等待什么,这种静态的描绘与前文的动态行走形成对比,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最后,“夕阳两岸听鸣榔”以夕阳为背景,以渔歌为音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生活闲适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宁静心境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隔竹游丝风,媚我薄衫影。
澹冶不可持,略使病体警。
无端远柳西,一抹出斜景。
平江如剪绡,映柳绿逾静。
夕气澄不收,独鹭照千顷。
抽我意绪单,缭与絮云迥。
寂寂川上矶,不见钓鱼艇。
但见行者帆,去去入瀴溟。
切空疏黛痕,渐与晚烟并。
碧窗高下楼,愁目几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