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染螺鬟春又归,岩花径草霭斜晖。
谢公自有登山屐,谁向閒门踏藓衣。
青染螺鬟春又归,岩花径草霭斜晖。
谢公自有登山屐,谁向閒门踏藓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景图,充满了生机与宁静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天山林间特有的景象。
“青染螺鬟春又归”,开篇即以“螺鬟”比喻山峰,形象地描绘了春色赋予山峦的青翠之色,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梳理的发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春又归”则点明了季节更替,春回大地的主题。
“岩花径草霭斜晖”,进一步展开画面,岩壁上的野花、小径旁的草地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柔和与温暖,雾气轻笼,增添了几分朦胧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
“谢公自有登山屐”,引用东晋名士谢灵运的故事,他喜爱登山游历,自备登山鞋,此处借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含着诗人虽未得志,但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欣赏。
“谁向闲门踏藓衣”,最后一句将视角转向了山间的小径,想象着有人不经意间踏入这幽静之地,脚下的青苔被踩踏,却无意破坏了这份宁静与和谐。整个画面由此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不经意间的惊喜与和谐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巧妙的引用,展现了春日山林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