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此联以禅理入对,巧妙地将佛教思想与自然景观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
“即心即佛”一语出自《华严经》,强调心性与佛性的统一,认为每个人的心性本具佛性,通过修行可以觉悟成佛。此句在联中寓意着普陀山前寺作为佛教圣地,不仅外在建筑庄严,内在更蕴含着引导信众觉悟成佛的智慧和力量。
“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描绘了一幅渡海求道的场景。彼岸象征着解脱的彼岸世界,迷津则指人生中的困惑与迷茫。宝筏和慈航分别代表了佛法的指引和慈悲的航程,意味着在普陀山前寺,信众可以通过佛法的教导找到解脱之路,摆脱人生的困惑与痛苦。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深邃与普陀山的神圣。色与空是中国哲学中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讨论,“色”指物质世界,“空”则指事物的本质或超越层面。此句表达的是,无论世间万物如何变化,都应以一颗清净心去看待,寻找其中的真理。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其山洞口的祥云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也寓意着佛法的庇护与引导,使得信众在面对生活的变化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灵活应对各种情境。
整体而言,这副对联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了普陀山前寺作为佛教圣地的独特魅力,以及佛法对于人们心灵的启迪与指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已从■泉游,复向尧峰去。尧峰眇何所,氓俗不知处。
披拂强追寻,疲苶窘凌遽。
息喘倚茂松,济胜犯零露。
积石拥近蹊,飞岚护遥树。
仰观天宇垂,俯睨河流注。
石湖尚波澜,洞庭但烟雾。
游子多悲怀,触景增远慕。
微迹既漂泊,流年复迟暮。
半生仅一来,百龄能几度。
回驾怅难淹,又复首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