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京国久,飞锡日边还。
双树行时见,三花坐处攀。
浮杯沧海度,定室白云关。
何日辞轩冕,来寻物外閒。
远公京国久,飞锡日边还。
双树行时见,三花坐处攀。
浮杯沧海度,定室白云关。
何日辞轩冕,来寻物外閒。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王界善首座从京城返回故乡莆地的情景。诗人以“远公”称呼王界善首座,暗喻其修行之深远与高洁。首句“京国久”点出首座在京都修行已久,而后一句“飞锡日边还”则描绘了他归途中的轻盈与自由,仿佛云游四海的行者。
“双树行时见”和“三花坐处攀”两句,运用了佛教中象征智慧与解脱的双树和三花,分别代表了行走与静坐时所见的景象,既展现了首座修行之路的清幽与宁静,也寓意着他在修行过程中对智慧与解脱的追求。
“浮杯沧海度”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首座在海上乘舟渡海的场景,展现了其修行之旅的广阔与艰难。“定室白云关”则进一步强调了首座在修行中的坚定与超脱,即使面对如白云般变幻莫测的世界,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
最后,“何日辞轩冕,来寻物外閒”表达了诗人对首座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希望他能早日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佛教修行的精神内涵与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
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
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
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
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