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窗避三伏,竹床横一丈。
退食急袒跣,病身聊偃仰。
有梦元无梦,似想亦非想。
满堂变冥晦,寒阴起森爽。
门外日如焚,屏间雪如掌。
萧然耸毛发,皎若照襟幌。
拔地排瑶松,倚天立银嶂。
遥见幽人庐,茅栋压欲响。
有客叩柴门,高轩隘村巷。
剥啄久不闻,徙倚觉深怅。
幽人寐政熟,何知有令长。
谁作卧雪图,我得洗炎瘴。
云窗避三伏,竹床横一丈。
退食急袒跣,病身聊偃仰。
有梦元无梦,似想亦非想。
满堂变冥晦,寒阴起森爽。
门外日如焚,屏间雪如掌。
萧然耸毛发,皎若照襟幌。
拔地排瑶松,倚天立银嶂。
遥见幽人庐,茅栋压欲响。
有客叩柴门,高轩隘村巷。
剥啄久不闻,徙倚觉深怅。
幽人寐政熟,何知有令长。
谁作卧雪图,我得洗炎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炎热夏季中的避暑生活和心境。诗人躲藏于云窗之内,躺卧在一张竹制的床上,悠闲地享受着退食后轻松的时光。然而,身体不适让他只能勉强平躺,心中也有着说不出的梦想和幻想。
接下来的几句诗写出了室内外的鲜明对比:室内昏暗而冷清,与窗外烈日形成鲜明对照。室内的阴凉与室外的炎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来表达自己避暑的生活状态。
诗中还提到了袁安所绘的卧雪图,这是对北宋画家袁安技艺的一种赞美。诗人的自我安慰则是:在这炎热之时,通过欣赏这样的画作,他得以从精神上摆脱炎夏的烦扰。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深,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避暑生活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