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将寸管,何以问重华。
江岸斑斑竹,千竿似著花。
野云笼杂树,苔石点晴沙。
读罢灵均赋,含毫日又斜。
不知将寸管,何以问重华。
江岸斑斑竹,千竿似著花。
野云笼杂树,苔石点晴沙。
读罢灵均赋,含毫日又斜。
这首诗《湘管》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子升所作。诗中描绘了湘江岸边的竹林与自然景色,以及诗人阅读屈原作品后的心境,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
首句“不知将寸管,何以问重华”以“寸管”借指笔,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文字向古代圣贤或理想中的理想境界提问的心情,流露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向往和思考。接着,“江岸斑斑竹,千竿似著花”描绘了湘江岸边竹林的景象,斑驳的竹影仿佛在春日里绽放出花朵,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清新脱俗的氛围。
“野云笼杂树,苔石点晴沙”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层次,云雾缭绕于杂树林间,苔藓点缀在岩石上,阳光洒在沙滩上形成亮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
最后,“读罢灵均赋,含毫日又斜”点明了诗人阅读屈原《离骚》(此处“灵均赋”应为误写,应为《离骚》)后的思绪,时间悄然流逝,日光渐斜,暗示着诗人沉浸在文学世界中的深沉思考与情感体验。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焦山东,金山西,金山排霄南斗齐。
天将三江五湖水,并作一江字杨子。
来从九天上,泻入九地底。
遇岳岳立摧,逢石石立碎。
乾坤气力聚此江,一波打来谁敢当。
金山一何强,上流独立江中央。
一尘不随海风舞,一砾不随海潮去。
四旁无蒂下无根,浮空跃出江心住。
金宫银阙起峰头,槌鼓撞钟闻九州。
诗人踏雪来清游,天风吹侬上琼楼,不为浮玉饮玉舟。
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
我闻抱膝翁,高卧南中庐。
方其未遇时,邈若与世疏。
起来扶汉业,肉骨成丰腴。
青简万世名,寒窗一编书。
出处宁异辙,此道诚非迂。
懒老天下士,被褐尚穷居。
负米供一饱,晨昏撷园蔬。
自知身有待,宁论食无鱼。
博洽贯万理,收拾归一途。
翰墨泻三峡,意气横九衢。
才大用宁小,道肥身不臞。
勋名会有时,天意非人图。
璧玉藏名山,抱璞初不渝。
良工一顾盼,光彩照路隅。
看君策駉马,愿言刈其刍。
五行与万类,有象皆在天。
如何彼杉树,反更侔星躔。
予思古昔意,欲媚兹山巅。
草木尚有斗,人物谁非仙。
栽培自何代,衰老今多年。
大旱不减翠,涉春无益鲜。
生当好世界,过尽閒云烟。
房心欲布政,柱石安可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