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五四月八日》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五四月八日》全文
明 / 董以宁   形式: 词  词牌: 满江红

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

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

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堪慰处,兰生又。

堪悲处,萱摧骤。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

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

(0)
鉴赏

这首《满江红》是明代诗人董以宁在乙巳年(即公元1645年)四月八日所作的一首述哀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失去亲人的哀悼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三十无儿”,开篇便点出主人公已至中年,却未有子嗣,这在古代社会往往被视为一种遗憾和负担。“曾累却、高堂心疚”则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给父母带来忧愁的自责之情。“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这里使用了佛教中的“悉达”来比喻孩子的出生,暗示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与寄托。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描述了为孩子准备衣物的细节,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表达了对早日有孙子的期待,以及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

接下来,“堪慰处,兰生又。堪悲处,萱摧骤”,通过兰花的生长和萱草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交替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同时也暗含了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表达了对未能尽孝的遗憾,以及对年幼孩子的怜爱。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描绘了主人公在祖母灵前哭泣哀悼的情景,以及对祖母灵魂的想象,表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则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希望在佛法的庇护下,家人能够得到安宁与解脱。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深刻地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哀伤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

作者介绍

董以宁
朝代:明   字:文友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董以宁(约公元1666年前后在世),字文友,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人,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同里结国仪社,委以启札。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魏裔介未与一面,为之倾倒。以宁于历象、乐律、方与之指,多所发明。
猜你喜欢

梧叶儿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风味属谁家。

瓦甃悬冰箸,天风起玉沙。海树放银花。

愁压拥、蓝关去马。

(0)

念奴娇

露团渐冷,又今年、孤负中秋明月。

谁念江干、憔悴我,梦断芙蓉城阙。

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

行人何处,也应珠泪凝睫。

常记楼上歌声,一尊酒尽,默默无言别。

恨杀鸳鸯滩下水,不寄题诗红叶。

聚泪鲛绡,画眉螺黛,总在归时节。

百年心事,等闲休向人说。

(0)

蓬莱阁

蓬莱阙。漫漫巨海深难越。深难越。

洪波激吹,怒涛翻雪。玉霄东畔曾闻说。

虚无一境天然别。天然别。鳌山不动,蜃楼长结。

(0)

立春日

葭吹六管动飞灰,便觉春从地底回。

草木一时生意动,关河万里冻云开。

宁须生菜传纤手,且引春风入瓦杯。

天北天南问音信,故人何处寄寒梅?

(0)

鹧鸪天

少日骊驹白玉珂。灵砂犀角费频磨。

西城灯火长安梦,满意春风似两坡。

流素月,澹秋河。百年狂兴一声歌。

醉归扶路人应笑,头上花枝柰老何。

(0)

杏花杂诗八首·其一

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

看尽春风不回首,宝儿元自太憨生。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苏伯玉妻 邯郸淳 苏蕙 陈璧 缪彤 宇文融 贾黄中 蒋恭棐 黄虞稷 梁克家 陈居仁 王自中 崔莺莺 林升 张祎 杨虞卿 陈善 宋若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