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
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
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堪慰处,兰生又。
堪悲处,萱摧骤。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
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
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
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
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堪慰处,兰生又。
堪悲处,萱摧骤。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
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
这首《满江红》是明代诗人董以宁在乙巳年(即公元1645年)四月八日所作的一首述哀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失去亲人的哀悼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三十无儿”,开篇便点出主人公已至中年,却未有子嗣,这在古代社会往往被视为一种遗憾和负担。“曾累却、高堂心疚”则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给父母带来忧愁的自责之情。“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这里使用了佛教中的“悉达”来比喻孩子的出生,暗示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与寄托。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描述了为孩子准备衣物的细节,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表达了对早日有孙子的期待,以及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
接下来,“堪慰处,兰生又。堪悲处,萱摧骤”,通过兰花的生长和萱草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交替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同时也暗含了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表达了对未能尽孝的遗憾,以及对年幼孩子的怜爱。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描绘了主人公在祖母灵前哭泣哀悼的情景,以及对祖母灵魂的想象,表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则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希望在佛法的庇护下,家人能够得到安宁与解脱。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深刻地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哀伤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
露团渐冷,又今年、孤负中秋明月。
谁念江干、憔悴我,梦断芙蓉城阙。
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
行人何处,也应珠泪凝睫。
常记楼上歌声,一尊酒尽,默默无言别。
恨杀鸳鸯滩下水,不寄题诗红叶。
聚泪鲛绡,画眉螺黛,总在归时节。
百年心事,等闲休向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