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驱虎思文敏,不谓于今虎昼号。
白额前山食人脑,可无周处斩蛟刀。
为文驱虎思文敏,不谓于今虎昼号。
白额前山食人脑,可无周处斩蛟刀。
此诗《过大庙峡有感》由明代诗人湛若水创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沉的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首句“为文驱虎思文敏”,以“驱虎”隐喻文人的才华与智慧,强调文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文敏”既指文思敏捷,也暗含着文人应当以智慧之光驱散社会的阴霾,引导社会向善。
次句“不谓于今虎昼号”,则指出尽管时代变迁,但社会问题并未减少,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突出。这里的“虎昼号”形象地描绘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如同猛虎在白天咆哮,警示着人们社会的危机与挑战。
接着,“白额前山食人脑”,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将社会问题比作“白额前山”,暗示这些问题如同凶险的山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食人脑”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问题对社会个体的伤害,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最后,“可无周处斩蛟刀”,借用古代典故,表达了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与期待。周处是历史上著名的除害英雄,此处以“周处斩蛟刀”象征着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方法。诗人呼吁,面对社会问题,应当有如周处一般,敢于直面困难,采取有力措施,清除社会的毒瘤,恢复社会的安宁与秩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与忧虑,以及对社会正义与和谐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