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陵台下水潺湲,漠漠高风去不还。
处士隐庐遗路侧,永公书瓮出松间。
山田硗瘠民生俭,郡邑萧条吏事閒。
几欲清游身未遂,烟霞盘礴鬓毛斑。
严陵台下水潺湲,漠漠高风去不还。
处士隐庐遗路侧,永公书瓮出松间。
山田硗瘠民生俭,郡邑萧条吏事閒。
几欲清游身未遂,烟霞盘礴鬓毛斑。
这首诗描绘了严陵台下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遗迹,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感慨。首句“严陵台下水潺湲”以流水潺潺开篇,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接着,“漠漠高风去不还”一句,借高风难以捕捉之特性,暗示了时光流逝,美好事物难以永恒的主题。
“处士隐庐遗路侧,永公书瓮出松间”两句,通过对比隐士与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处士的隐居生活与永公的故事相映成趣,展现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世界。
“山田硗瘠民生俭,郡邑萧条吏事閒”则转向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描述了山地农业的艰难与百姓生活的简朴,同时又提到了官府事务的清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最后,“几欲清游身未遂,烟霞盘礴鬓毛斑”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享受自然美景的愿望,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只能在岁月的流逝中,让白发见证着自己的遗憾与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五月暑未甚,况经新雨馀。
摄山若云起,飘然望远墟。
出郭偕好事,入谷扣幽居。
日晡禽声凉,崦风迓篮舆。
万树欹涧壑,一镫耿轩疏。
夜幮傍佛龛,晚案得山蔬。
云白绿林外,鸟啼朝日初。
推枕靧清泉,杖策曳轻裾。
杂石拥树根,万叠云涛如。
穿径石云中,杳然疑蹑虚。
法刹引遐历,宫树亦瞻诸。
高松荫暍行,清若循阶除。
亭午不逢客,寂尔惟钟鱼。
回首金碧转,始知山径纡。
耸望最高峰,筋力乏升岨。
循年嗟老矣,视日盍归欤。
复向山僧约,期余岩桂舒。
西风添旅感,寻秋去,信步出胥关。
看夹道垂杨,悄无生意,丝多仍扰,絮去无还。
空移得、章台千万树,毕竟托根难。
暗醮飞尘,乱牵衰草,不知摇落,尚赌眉弯。
凉蝉悽如语,道金绡翠减,愁绪难删。
从此流莺情薄,系马游栏。
只瘦蝶怜伊,奈何频唤,离筵送客,攀折更番。
莫把当初眉样,做与人看。
不驾城东款段车,偶来池上看芙蕖。
盈盈素质秋波外,濯濯红香夜雨馀。
照影宫妆新入镜,溯风仙步欲凌虚。
谁言画手工能貌,自笑酡颜醉不如。
二女江头裙染茜,六郎天上锦为裾。
耻将脂粉同倾国,却有文章为起予。
太华峰高唐客咏,若耶溪近越人居。
身閒与世论清浊,心在随时作卷舒。
几日物华惊又变,百年情赏幸相于。
留连不觉诗成晚,起向金莲烛下书。